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8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往日,每逢年节总忘不了给远朋近亲写上几句话,以书信或贺卡寄托思念,送去祝福.同时,也期盼着收获几多温馨的寄语.这些年在社交平台上,书信、贺卡等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替代它们的是短信、微信和电子邮件,很多还是依托网络强大转发功能的千篇一律之作.不知不觉间,笔者也习惯了这种快餐式的情感交流,只是在偶尔翻看那些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书信、贺卡,重读那些温馨的文字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由此也不禁产生对于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深情怀念,引发诸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2.
“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三审制”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言之凿凿,闻之殷殷,给人以很多启迪的。“三审制”之所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不仅是由于它是提高书刊质量,实现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由于目前在对“三审制”的认识上以及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想结合“三审制”执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真审还是假审 据我所知,认为稿件来了便可以发表,不需要审稿把关的人是极少的;认为“三审制”作为一项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制度已经过时了的意见也不占上风。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三审制”在一些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书刊的发稿单尽管“关卡”重重、栏目齐全,但大多是空着的。在那上面,既看不到二审、三审的审稿痕迹,也看不出一审在审稿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又提出哪些需要二审、三审重点把关的问题。一审、二审和三审在同一天签字的,也绝非个别。一本书稿,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如果粗略地翻上一遍,少说也要二三天时间,怎么可能一天内完成三审呢?即便是二审、三审只抽看一部分,也难得如此之神速。基于这样一些事实,我提出了“是真审还是假审”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23.
回顾与思考     
不久,人民邮电出版社就要迎来它的40华诞了。这40年,我与之同行了31年。我时常在想,这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几代人的奋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的起跑线上,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和力度奔向未来?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一、抓根本与赶“潮流”在办刊的时候,我们有一句常说的话,叫“紧跟形势”。这话仔细琢磨起来并不错,但掌握不好也容易搞偏了。很长一段时间,刊物文章的“穿靴戴帽”习以为常。文革期间,更发展到了大半本刊物转载“社论”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不能怪编辑,因为他们大都也是违心的。可是,出版界“一窝蜂”、赶“潮流”的现象却是一阵接一阵的,一会儿是“人体艺术热”,一会儿又是“捧‘星’热”。有时热到忘了自己是什么出版社、什么刊物的程度。  相似文献   
24.
求新与务实———《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的两大特色陈芳烈书名上带有“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已经出了不少。1997年8月,浙江科技出版社又推出一套6册的《新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我真有点担心它会没有市场。但出乎我的意料,这套书首版印数就是5万册。去年9月,当它...  相似文献   
25.
传真机之祖     
传真机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1841年,英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首先提出了用电来传送图像和照片的设想;1843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当时他利用电刷做振动子,把要发送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将得到的电信号经通信线路传送给对方;在接收端,用电刷做成的振动子  相似文献   
26.
27.
科普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普”二字有十分广泛的含义。我在本文中所谈的 ,是有关科普创作和科普出版方面的问题。这里采用“科普的创新”作为标题 ,不是有意把概念扩大 ,而仅仅是为了简化行文。这在进入正题前是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  一、创新意识任何一项事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可以说 ,是一种依存关系。科普的创作与出版也不例外。现在 ,科普创作与出版的环境比起一二十年前来 ,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 ,近一二十年 ,科学技术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毫不夸大地说 ,每天打开报纸、杂志或电视 ,都会发现又有新的科技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28.
编辑是做什么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回答. 有人说,编辑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它道出了编辑的使命和责任.有人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的.这个比喻广为引用,是由于它不仅道出了编辑劳动的特点,而且也隐含了编辑"默默奉献""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怀.记得多年前作家蒋子龙在作品获奖时,曾经把编辑工作比作水泥柱里只使劲而不露面的钢筋.这与"为人做嫁衣"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9.
永恒的怀念──忆卢鸣谷同志二三事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技与出版》杂志社总编辑陈芳烈卢老与我们永别了。他走得如此匆匆,以至连最后一次为他送行的。c意都未能表达,想起来十分难过。记得在6月下旬,卢老请福海同志带了个口信给我,说有事要找我商量。我急忙给他打了...  相似文献   
30.
远去的驿路     
陈芳烈 《百科知识》2014,(12):38-39
正在人类发明以电传送信息之前,马曾经是最快的通信工具。史书记载,2000多年前的波斯帝国曾修筑驿道,由骑兵传递军情;古罗马帝国还在干道上广修驿站,供驿骑休息;在埃及,古时也曾经由驿使来通报尼罗河水上涨的消息;南美印加帝国在12世纪时就曾抽调一批身强力壮的人,骑马穿越安第斯山脉接力传送信息……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