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程红艳 《中学教育》2009,(11):14-19
本研究选取中部省会城市A市中心城区W区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多种调查方法揭示出初中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之别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阶层之分化。依据学校中学生家长所来源的、占主导的社会阶层,学校可以被相应地划分为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市民学校和贫民学校,不同类别学校家长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家长是否择校的背后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综合权衡与考量,以经济资本为主要基础、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为辅助因素而形成的阶层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择校行为。  相似文献   
32.
学校需要教授的十二大核心价值,可被分层化,依据其内在要素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为层次从低到高、距离“生活同心圆”由近及远的子价值。在此基础上,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的核心价值课程,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技能。  相似文献   
33.
34.
精神是个人通过与更大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的整全感,这种整全感趋向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求,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始源性与终极性意义.精神教育是唤醒人的心智向伟大事物敞开的教育,以心智教育作为中介,强调个体精神经由体验而建构.精神教育具有唤醒平凡人性的高贵、解放心智、安顿心灵的重要价值.精神教育以精神自由和精神共同体的营造为条件.精神教育的实施主要围绕着对于伟大事物的顿悟式发现、交互性理解、个人化表达与具身式融合而进行,其具体方法为隐喻与象征、对话与重演、想象与创造、沉思与静默.  相似文献   
35.
合理而清晰地界定中小学学生权利,是解决教育系统中学生发展和教育权威顾此失彼的两难问题的关键。美国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在保障学生权利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并逐渐形成成熟体系。美国中小学学生权利包括: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平等权、人身安全及隐私权。学生权利的界限处于不断变动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总的变化趋势是学生的言论自由权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而受教育权、隐私权和平等权则受到更多保障。  相似文献   
36.
"学困生"是指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记忆力差或厌学等导致学习成绩差,智力属于正常范围。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水平较正常学生低下,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本文将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作探讨。  相似文献   
37.
在学生守则的制定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价值导向的,认为学生正处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去做善良正义的事情,规范的表达注重"学生应该做什么";另一种是规范导向的,认为学生守则应该是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主要说明学生不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38.
“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无德而富”现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道德不能给人带来财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传统道德资源的回答主要受了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前者强调天赋良知,后者强调因果报应。然而,传统道德资源被瓦解,天命良知、因果报应失去制约力量;新的道德资源尚未形成,人们找不到讲道德的理由,道德信仰危机不可避免。在存在道德危机的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是,应不应该培养有道德的人。本文强调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应审视社会正义,提倡主体精神。依据“自愿选择,理性判断”的原则,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  相似文献   
39.
<正>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矩形的性质之一,巧妙地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使某些问题得到简单而快捷的解决.一、求最值例1如图1,在ΔABC中,∠BAC=90°,AB=3,AC=4,P为边BC上一个动点,PE⊥AB于点E,PF⊥AC于点F,连结EF,求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BPC F E A图1%分析与解连结AP.∵PE⊥AB,PF⊥AC,  相似文献   
40.
和平具有普世价值。教育是通向和平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在中国学校教育中和平的主题并不彰显,教育与战争之间的隐性结盟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充分的重视。暴力商业化和暴力娱乐化驱使大众传媒中暴力泛滥。和平教育的核心部分是防止战争和暴力的教育,中国和平教育包括人权教育、发展教育、生态环保教育、多元文化相互理解的教育等多个主题。倡导和平教育要求改变教育范式,反思和警惕现行学校教育中竞争主导、国家利益主导、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范式;从具体实施手段来看,冲突化解教育、性别敏感教育、文化敏感性教育等是学校和平教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