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手取义宏(TedoriYoshihiro)副教授,专攻社会科教育,著有《学习的交响乐》等。2005年5月应邀来访,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际研讨会”,并做专题发言。本文阐释了“全球市民教育”的概念及其教育的课题。  相似文献   
312.
钟启泉 《早期教育》2006,(2):I0002-I0002
从事班级经营研究多年的多伊尔(W.Doyle)说过:“教学是非常复杂的经营。”按照多伊尔的论述,教学由于存在五个特性而变得更加复杂,造成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充分把握学生的信息处理。这五个特性就是:  相似文献   
313.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是人人享有“学习权”的世纪。所谓“学习权”,是指“读书写字的权利;提问和探究的权利;想像和创造的权利;了解自己的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利用教育条件的权利”。学习权不是为未来生活积蓄的文化奢侈品,它是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基础教育学校的根本使命在于奠定学生“学力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因为,没有这种基础就无法保障“学习权”。问题在于,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能够保障青少年的这种“基础学力”进而保障其“学习权”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必须从保障“学习权…  相似文献   
314.
何谓“学力”?关于学力的概念是同教育的本质观、学校观、儿童观、价值观等等复杂地交织在一道的。难以一义地界定。所以,把“学力”一般地定义为“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及团体的能力”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日本教育学者小林洋文仿效胜田守一的口吻断言说:“学力这个辞是日本语特有的,学力这个概念也是日本语特有的。”这是错误的。在中国,作为“学问之力量”、“学问之效力”的“学力”这一词汇自古以来就有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通念的“学力”含混多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学力”可以说是国民共同必须的“学力”。这种“学力”也可谓之“基础学力”。不过在这种场合,种种观点是混杂在一道的;有的视基础学力为读写算基础技能的学力;有的视之为贯穿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仅视为应试能力。在当今我国学历竞争、学力竞争愈益激化、国民各阶层渴望“学力”的形势下,科学地认识“学力”与“基础学力”就显得愈益必要了。本文试图回顾日本的学力说、尤其是战后以来学力论争的演化,进而为探讨今后基础学力的应有模式提供思想资料。这对于科学地确立我国的“学力”概念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15.
课程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课程社会学形成的背景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学校研究的历史。然而它的研究注重于学校教育的“甄别功能”,而对产生这一甄别作用的学校教育的内部过程,却并不介意。这样,以课程本身为对象的社会学研究不可思议地几乎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316.
"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即便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界定,也不是单纯的指某些素养的培养,而是同"参与社会、自主思维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语言与数学的"硬性能力"——"知道了哪些事实"之类的"硬性"知识,而且关注"软性能力"——"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  相似文献   
317.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相似文献   
31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19.
新课程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行动研究,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文化意义。这个过程,包括了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和教师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的过程。前者需要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等各种群体的共同努力,后者则需要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3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 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即将公布,这是指导国家21世纪前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然,也是上海“二期课改”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颁布,将给我们带来两个冲击波。第一冲击波,从课程行政的角度看,过去我们多少次的课程改革,总的来说,缺乏明确的课程理念,缺乏课程总体架构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文件的颁布实际上意味着我国课程政策的转型: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