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4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系统失灵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载体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模式,亟需理论指导.在介绍系统化创新政策范式的基础上,从克服系统失灵的角度提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的理论依据,以纺织产业的试点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2.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但却经常是跨产业部门的重要技术,为多项其它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多用户所用,规模效应明显。本人认为,对于今天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对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数字电视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程韡  李纪珍 《科研管理》2006,27(2):31-35,30
本文通过对中国数字产业特殊的产业链、价值链分析,阐述了中小企业投身数字电视产业,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取得领先优势的原因。之后本文预测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对比手机、VCD等其他相关产业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4.
产业集群形成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术的发展特性看,技术的同质在增强,融合在增加,相对应的是研究开发在分层,基于此,本文提出这将导致研究开发的多层次界定和专业化的兴起。之后,论文分析技术的这种特性如何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即产生了特殊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速度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5.
涂俊  李纪珍 《科学学研究》2006,24(3):411-416
知识经济时代,仅靠二元合作已不能满足小企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需求。三重螺旋模型提供了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三方互动自反”创新模型。在此框架下,美国的小企业创新政策从SB IR计划走向STTR计划,以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也亟需发展更加务实的“产官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6.
中国光纤光缆产业技术能力提高:逆向技术学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技术学习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国光纤光缆产业为对象研究该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发现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是逆向的,而且该产业同时存在"逆技术链学习"和"逆产业链学习"两类逆向学习过程。影响中国光纤光缆产业技术学习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技术体制、制度环境、学习动力和学习基础。这4类因素在分产业(制棒、拉丝、成缆)的非均匀分布是中国光纤光缆产业逆向技术学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
北京市科委与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实践,形成了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在介绍首都科技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阐述"北京模式"的系统设计,总结"北京模式"的创新成果,最后对"北京模式"的长效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8.
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共性技术发展的新载体,但缺乏对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选择的理论指导,需要理论界提出确认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的一般性原则。首先对现有的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典型模式实践进行总结,进而提出了识别共性技术特征的两个维度——技术发展阶段和技术共享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并构造了与共性技术特征对应的具体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以若干共性技术为例,对该框架做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49.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