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428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2469篇
教育   121866篇
科学研究   26230篇
各国文化   4593篇
体育   18664篇
综合类   4668篇
文化理论   3592篇
信息传播   54041篇
  2024年   316篇
  2023年   1356篇
  2022年   938篇
  2021年   1353篇
  2020年   1630篇
  2019年   1453篇
  2018年   1060篇
  2017年   1201篇
  2016年   2239篇
  2015年   4535篇
  2014年   12591篇
  2013年   10727篇
  2012年   14354篇
  2011年   16125篇
  2010年   13211篇
  2009年   14394篇
  2008年   17792篇
  2007年   13155篇
  2006年   13309篇
  2005年   15428篇
  2004年   14216篇
  2003年   14041篇
  2002年   11400篇
  2001年   11761篇
  2000年   8485篇
  1999年   3477篇
  1998年   2583篇
  1997年   2417篇
  1996年   1901篇
  1995年   1427篇
  1994年   1106篇
  1993年   865篇
  1992年   927篇
  1991年   853篇
  1990年   545篇
  1989年   39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着眼于创新英语课堂的日常教学。这一创新不是简单的定位成形式上的结合,而是在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对接并服务于国家新时代的思想精神,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中国日报》的学"习"时代专栏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和外交活动为视角,使用的语言兼具国际化和中国特色,这一优质语言素材为英语课堂的导入打开智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有效途径。对此,本文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切入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十九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路径,旨在有效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国梦的内涵,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推动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73.
74.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刻理解文化、文化自信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5.
青年学生是诗的年龄,是最有诗情的人群。"你们浑身的朝气和创造力,能生成格外新鲜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愿你们翱翔于诗的国度,享受诗歌的盛宴,并成为诗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6.
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只强调技能训练和语言的功能性.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院校教学改革等方面出发,分析了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7.
78.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对中国近代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认为:近代中国学校运动会经历了从仪式到本位、再到异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国人对学校运动会的功能理解,也经历了从泛化到专门化再到单一化的心路历程。根据以上历史的梳理,总结出对当代学校运动会的启示:第一,不断挖掘运动会的文化内涵,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以学校运动会为平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第三,拓宽学校运动会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动。  相似文献   
79.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契合了同样以语言变革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改良运动的整体文化情势。受日本近代文体观与西方文类学(Genology)、语体学(Stylistics)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学界一方面将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文学作品的一般形式,同时又继续以"文体"译Style,表示文章中与思想情感相对的具体语言形式。就对应于西方Style的"文体"概念(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内涵的分阶段呈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在白话文学草创阶段,人们更关心文体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功能,因此突出其"语言形式"这层内涵。当现代文学渐臻成熟,便进而要求文体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还应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因此"文体"概念的另一层内涵,即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作者个性特征",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关注。认识中国现代文体观的这一内在转变,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