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科学研究   15篇
综合类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998年6月一1998年9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以高水边公峰,上压下顶,峰急水猛,时长量大为特征,百万军民齐心协力,坚持到底,夺取了抗洪救灾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分析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反常、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也存在水土流失,植被减少,围湖造田,河道淤积,水利工程失修、老化,法制观念淡薄,投入问题尖锐,承灾功能脆弱,人口急剧增长,协调失误等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系统分析,供决策部门在以后抗洪救灾中参考,为职能部门取到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72.
73.
长期以来 ,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资源与灾害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 ,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 ,产生了土地资源质减量退、农业生产徘徊不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危害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在跨入 2 1世纪的关键时期 ,针对中国国情 ,分析人口、土地、灾害相互间的关系 ,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4.
我国粮食生产自1984年登上新台阶后,已经经过五年徘徊。1991年粮食虽然有所增产,但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均占有量未达到1984年人均388kg的水平,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对粮食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我国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紧张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而社会一部分人节约粮食观念淡薄,忽视粮食的价值。如何控制人为的粮食损失,搞好粮食的“节流”,即合理分配与节约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研究,结合有关文献,仅从粮食产后损失和消费过程的损失  相似文献   
75.
从现在到2000年,农业继续作为基础产业,要支撑国民生产总产值在199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我国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农业担负着十分艰苦的历史使命。本文根据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状、基本观点和技术体系,参照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阐明了中国农业走向21世纪存在的十五个问题,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点、途径和模式,为中国农业道路的正确选择提供基本思路。 一、走向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6.
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建设中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调水、旅游等综合效益。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环境灾害更加突出,增加了抗御灾害的难度,将严重制约三峡枢续工程建设和思经济的发展。针对环境灾害给三峡地区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以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为依据,对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环境灾害减免之措施,为三峡地区经济腾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7.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在国家实施"三北"林防护建设、七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草)保护、风沙治理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牧、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三废"资源利用等措施中,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严重环境退化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8.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规模之大、位置之重要、影响之深远,将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它具有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多方面的综合显著效益,对沿江地带乃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影响,而库区的土地最佳配置,是关系世纪之交库区建设成败的大事。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采用土地资源学、资源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发展战略学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分析了库区建设中土地资源的现状、优势和劣势,研究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途径,结合国内外保护土地资源的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