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611篇
科学研究   35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4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就“苯酚”一节中的教学,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兴趣来开展创新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82.
就三维合班问题,建立了多目标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避免了人工排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83.
Since the early 2010s the literature has shifted to view feedback as a process that students do where they make sense of information about work they have done, and use i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subsequent work. In this view, effective feedback needs to demonstrate effects. However, it is unclear if educators and students share this understanding of feedback. This paper reports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what educators and students think the purpose of feedback is, and what they think makes feedback effective. We administered a survey on feedback that was completed by 406 staff and 4514 students from two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Inductive thema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data from a sample of 323 staff with assessment responsibilities and 400 students. Staff and students largely thought the purpose of feedback was improvement. With respect to what makes feedback effective, staff mostly discussed feedback design matters like timing, modalities and connected tasks. In contrast, students mostly wrote that high-quality feedback comments make feedback effective – especially comments that are usable, detailed, considerate of affect and personalised to the student’s own work. This study may assist researchers, educators and academic developers in refocusing their efforts in improving feedback.  相似文献   
84.
21世纪初,基础教育中的新音乐课程改革早已全面展开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而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却出现了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不相适应或与新音乐课程标准相脱节的现象。剖析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目前应从限制扩招、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音乐课程资源的重新开发等几方面着手进行全面改革,以期真正达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新音乐课程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85.
从理论上阐明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对办好学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报办刊宗旨表现在两个方 面: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落实正确的办刊宗旨又有利于学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6.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性来揭示人的生存特性的。目的性,是事物活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意向性特征。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物就开始具有目的性活动特征,但有机物只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性活动特征。人的活动及其目的体现出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活动目的根源于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既有功利目的又有超功利目的,既有现实目的又有终极目的,既有外在目的又有内在目的。自然合目的活动,如基本的生理活动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自然人状态;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如工人、农民的工作等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呈现出社会人状态;超功利性目的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活动表现出人的精神属性,呈现出文化人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的自然人状态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既定的已有状态;功利性目的生产劳动的社会人状态是人后天学文化受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超功利性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的文化人状态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三种活动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现实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已是,而是现实的生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变化生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就是当下人的物质存在,但人之为人在于除此之外,还有超功利的终极目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活动是人超功利的终极目的和内在目的,表现为人的理想和追求等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87.
文章给出了关于解决理想气体问题的四种基本方法,并归纳了每种解题方法的思路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88.
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在提出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一系列讨论中,多有忽略了培养目标这个既常说又常新的问题。现在高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地方性师范院校有为地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目标,有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因此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也必须把目光投向社会和市场,找到改革的立足点、着眼点,才好谈改革。这个立足点就是培养目标,着眼点是正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89.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是刑事诉讼需要保障的权利,是对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目的所在。但排除规则本身不是权利的必然要求,只是实现途径,所以是否进行证据排除最终需要看是否符合目的。  相似文献   
90.
本文探讨我国刑罚目的的选择。兼容报应观与预防观,不仅具有理论方面的可行性,也具有实践方面的必要性,具体如何兼容需符合我国的国情。将我国刑罚目的分为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是合宜的,因为这三种目的蕴涵了报应观和预防观,并且使报应和预防得到完美的结合,它们构成了我国刑罚目的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