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2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当前学术界对"僵尸企业"问题的讨论,提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三方博弈以及优惠的利率是"僵尸企业"问题的逻辑起点。以这种逻辑起点为推理依据,分析"僵尸企业"的特征、识别模型、危害、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僵尸企业"的治理逻辑,提出清理"僵尸企业"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2.
从知识工作的非程序性和非规范性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建立基于程规性特征的知识工作结构体系。指出知识工作的程规性特征本质上不同于泰勒对体力劳动的研究,创新和把握顾客情感等知识工作内容作为影响知识工作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不能也不应该对其实行完全程规化,而应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对该类因素的促进作用,进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最后指出,知识工作程规化过程存在着“阈效应”,在有效边界内不断对知识工作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的过程正是知识工作生产率逐步提高的重要途径,从而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3.
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优势技术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阻碍因素,不同的并购方式可能降低这些阻碍因素对并购的负向作用。本文选取鸣志电器收购AMP进行案例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分析其并购模式并总结,借鉴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渐进式跨国并购的概念,对影响知识转移的前置因素进行梳理,逐层介绍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揭示了渐进式跨国并购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基于原有合作基础的渐进式跨国并购通过某种强关系的建立,弱化了制度距离、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了双方的人际信任,通过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构筑稳健的信任关系,而稳健的信任关系使得并购双方知识转让意愿和知识接受意愿更为强烈,减少阻碍因素的不利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升知识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84.
陆蓉 《科技与管理》2005,7(1):123-125
从实际调研访谈入手,研究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并发现:技术成果在其研发阶段就存在动机不明的问题,导致技术成果在成熟度和集成度方面无法与市场接轨,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形成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的一大瓶颈。  相似文献   
85.
86.
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专利评价指标筛选,并结合高校专利的特点,建立高校新技术专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针对该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探讨高校专利评价的组织及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7.
以移动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一批能够熟悉移动商务模式、移动商务营销及移动商务开发技术的移动商务人才,高校思考移动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具体高校的特点,以移动商务课程为具体案例,提出了一个"移动商务意识-移动商务基本技能-移动商务道德-移动商务专业技能"的四层次的开放、动态的螺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此模式,本文具体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并解析了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对高校移动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扩展思路。  相似文献   
88.
本文阐述了在电动轿车开发各个阶段中空调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级供应商和整车厂之间的协同合作日益紧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步较晚,全球不同整车厂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相对传统汽车来说很小。但在现在社会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节拍还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汽车舒适性的重要零部件空调系统也是常常成为区分汽车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汽车厂商非常重视整车的快速制冷,快速加热和低噪音的空调性能。  相似文献   
89.
90.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资源科学》2021,43(4):652-668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