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组成,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与环境相互协调,各创新要素协同作用,开放配置资源的网络系统。我们深入探讨了创新主体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表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理分工,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桥梁、纽带及支撑作用,能有效地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社会伦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经济发展应与伦理进步相结合。研究表明,上海市社会伦理状况的改善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伦理同样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程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足江苏创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知识产权管理的需要,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程监测指标体系,并依据《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的目标要求,结合江苏知识产权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确定各监测指标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4.
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揭示2000-2009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各项知识产权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除了外观设计专利之外,其余各项知识产权均对江苏经济增长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效应,其中驰名商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环境改善于一体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对因子分析结果的辅助聚类分析,评价了2000年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表明,江苏城市化进程快步推进,各城市发展的区位特点明显,南北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要进一步提高江苏区域城市化水平,应加强政府对城镇体系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政策面上的协调,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建立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矩阵。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稳步推进沿江开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注重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的协同效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寻多样化的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人为本,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大数据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大数据安全要素,运用SHEL模型并参考《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GB/T 37973-2019),建立涵盖大数据基础安全、管理安全和应用安全的评价框架,构建的"三维一体"企业大数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3个主要维度、8个基本方面和24项观测指标,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为企业大数据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思路,为大数据安全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1985—2002年的社会伦理状况表现为社会公德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呈波浪式发展。个人与家庭道德及自然道德均稳步提高。总体而言,上海市社会伦理状况呈上升趋势。其社会伦理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