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溶剂热直接制备Cu2O、Cu和CuCl微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乙醇热实验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氧化亚铜纳米晶的制备。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透射电镜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的爆发激起东南士绅名流倡导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在短短的几年中,东南大学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担负,虽然江苏地方政府从教育经费中专门划出“国库”一项,但“国款办国学”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经费困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东南大学依托地方社会的管理模式,以江苏教育会为核心的校董会掌握了校长的任免及学校其他管理决策大权。校董会虽然在筹集款项和联系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与教授会、评议会产生了深刻矛盾。在校内反对派与校外国民党力量的联合作用下,1925年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潮,学校从此处于长期动荡之中,其国立化进程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大新文化派的激烈反传统主张激起了南高—东大师生的热烈回应,催生了以学衡派为主体的南高学派。其后,南高学派以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中心,并扩展到南北多校,形成一个广泛而延绵的学术文化网络,造就了现代中国的一个学术社会。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高学派在柳诒徵、吴宓、郭斌龢、张其昀等倡导下,以《学衡》、《国风半月刊》、《大公报文学副刊》和《思想与时代》为阵地,重塑孔子形象,发起新孔学运动,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并在60年代台湾复兴孔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一支重要派别。20世纪南高学派的演变历程,不仅表明后五四时代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自始至终交织在一起,而且也显示出南高学派的文化民族主义与北大新文化派的激进主义如影随形,成见与心结俱深。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南高学派的民族主义与政治上权威主义经历一个由分到合的复杂过程,显示出现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近百年的中日两国关系却错综复杂,日本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启蒙者,又是军事侵略者,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一言实不足以尽之。鉴往知来,是史学工作者的良知和重  相似文献   
5.
许小青 《声屏世界》2014,(10):21-23
<正>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在外事活动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两次出国访问、两次国内陪同中充分展现了其个人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13年3月22日,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对首站俄罗斯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2014年3月21日,彭丽媛陪同奥巴马夫人米歇尔与家人参访北师大二附中并教米歇尔写书法,之后一同参观故宫。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偕夫  相似文献   
6.
晚清十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清政府在面临外力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下,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及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史称“清末新政”。纵观晚清十年的阶段划分,将1901~1905年的新政时期称为清未新政第一阶段,将1906~1912年称之“立宪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7.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主义新教育时代的终结,然而他培育的南高学风却及于整个现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根据前人留下来的史料来获取知识,而且历史学科也是通过总结、梳理前人留下来的史料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史料,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史料,而且这些史料的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最佳素材,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地补充和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眼睛,能看到心。康大叔的“眼光正像两把刀”,让我们看到了刽子手凶狠残暴的心;子君的“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水晶般的心;吕纬甫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