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院档案记录着医院的发展历程,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加强对这一信息资源的管理,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医院如何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就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医院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了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本文从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入手,谈谈如...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综述了有关市场与高等教育改革关系的三种理论,分别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反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市场的有限介入,主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条件地顺应市场,其核心是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公益。  相似文献   
4.
进行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研究已成为历史必然。本文立足于国内有代表性的教育社会学论著,对国内现有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及学科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其特点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大学评价:一个公共领域——从大学排行榜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日益多元化,政府作为大学的主管部门和主要资助者,享有对大学进行评估和考察的权利.那么,大学排行榜存在的合理性怎么体现?如何保障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相关权益?以大学排行榜为代表的大学评价应该成为一个公共领域,服务公共利益,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指标科学、过程开放、结果公开,体现公平、公开、参与、独立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大学公共性的实现在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转型之际,大学的公共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大学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然而由于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资源的短缺、公共权力滥用、追求规模忽视质量的发展模式、传统公私观中公共理念的缺乏等原因,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质量受到损害,大学公共性形成潜在危机。作为一个资源依赖型的组织,大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有利于其公共性的实现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提供公共教育、传承公共知识,已经从私人场所转变成为一个公共机构。大学行政部门公共性弱化,科层管理异化为行政力量的过于强势,其本质是大学管理公共性的缺失。大学管理公共性的缺失可以引起大学公共性基于现实问题和公共性的要求,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是要提升大学管理公共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公共利益、民主管理、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指导下,从政府管理和大学内部治理两个层面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提供高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模式包括培育专业教育中介机构、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发挥数据和信息服务作用、进行教育问责等;大学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则要从校长职业顶层设计起步,加强"校长"岗位的制度设计,包括明确任职要求、公开遴选程序、规范职责、制定任期和薪酬体系、形成制衡机制、设立校长卸任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对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1999年至2009年间,接受研究资助的论文数量和比重呈上升趋势,国际文献占参考文献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反映出在世纪之交的十年,随着公共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和国际交流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正在发生以“经费依赖”与“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9.
清末我国逐渐引入西方近代学科,同文馆课程为讲求西学而设,京师大学堂课程从实行“中西并重,观其会通”到“推行无弊,造就通才”,中体西用理念指导下的清末官办高等教育课程经历了从古典人文教育向现代学科体系的转型。新学的引进在理念-制度-应用层面逐步深化,但以经学为代表的中学之“根基”地位却出现偏差,面临“中学(经学)为体”难以坚持的实践尴尬。这种转型期“失范”现象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究其根本是未经改造的旧学逐渐失去吸引力而未被及时体察;课程发展不可以古非今,也不可以西学取代中学,而应该与时俱进地进入中西学融汇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由规模增长到质量提高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奠定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流大学的发展应该走国际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并重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