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增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98-103,110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人的生成与教育发展,深刻地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内在动因和作用机理,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迅速兴起。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作相应探讨,对推动这一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福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4):25-33
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存在的两大哲学基础,即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本文简称“两点论”)已成为人们确立高等教育思想的经典,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在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理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基础。认为,布鲁贝克政治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是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但忽略了任何教育存在的教育人类学这个首要的基础,教育人类学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从教育人类学出发,文章认为大学应首先为学生而设,“大学者,大学生之谓也”,进一步强调人们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价值现。 相似文献
4.
5.
英国夏山学校教育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山学校是英国一所富有特点的实验学校,该学校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为主旨,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群体生活的民主化,并且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6.
两次裕固族语言教育试验失败的归因分析与相关政策探讨——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民族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族群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裕固族地区先后开展了两次语言教育试验,却都以失败告终.通过对这两次语言教育试验的民族志描述和之所以失败的归因分析,并对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有三种效应--应激效应、黑箱效应和计划效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一位县级中学校长的精彩与无奈——教育人类学口述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口述史方式,运用教育人类学的观点解读一位县级中学校长教学与管理的经历,着重从治校之方、危机事件、纠纷处理、行政两难等方面呈现其自述。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展开微观架构和分析,引发读者以中学校长的身份,思考现行教育体制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离我远去"——教育人种志及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教育人种志主张在广泛考察文化因素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的基础上,遵循“离我远去”的原则,“从书斋走向田野”,进入真实的教育情境实施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脱离教育实践、远离教育场域的今天,教育人种志研究范式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中儿童游戏“斗鸡”的内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新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49-52
“斗鸡”游戏来源于我国古代流行而当代尚存的民间真实的斗鸡活动或游戏。该项游戏名称在儿童言语中的确定,说明儿童在名实关系上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对概念的自然而深刻的掌握。“斗鸡”游戏反映了儿童对人类生活争斗的模拟。通过这种游戏,儿童以社会许可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某种心理上的宣泄和补偿。“斗鸡”游戏在儿童的自我塑造过程中,有着积极效应。它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上的收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