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知识、良知与理性精神——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大学的本质和核心使命,才能捍卫和守望大学的神圣职责,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灵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1):20-25
施蛰存内在个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他的自由心性。“自由心性”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心态,是一种在生活积淀的基础上,融情感与理智于一体的个性倾向。施蛰存的自由心性是他传统文化教养、现代思想意识、文艺趣味和个性气质等心理结构的产物,这鲜明地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文艺追求上。从施蛰存的整个人生立意上看,自由心性是他热情而不拘执的达观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是他在积极入世的文化作为的背后一道淡远的人生风景线,他的融“游方于内”与“游方于外”于一体的生命境界,既有一种人生的无奈,也包含有一种人生的智慧。在施蛰存既热情执着又淡泊自处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多种个性侧面的矛盾和统一,而其中有着施蛰存最深隐的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一、适度体罚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教师失德行为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生或家长"挑战"教师、侵犯教师权利甚至殴打教师的现象倒是时有发生。但凡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之人,都会认为这是中小学教育的诡异现象,很不正常!毫无疑问,学生的尊严理应受到保护,但是教育者的尊严同样应受保护,如果以保护前者的名义而牺牲后者,那么,岂不严重违背常识和教育规律?在此,我强烈呼吁政府专项立法,保护教师的教育权利。我们经常谈论中国教育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请问真的接轨了吗?英国议会早在2007年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 相似文献
4.
正蒙牛事件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社会良知的企业,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体制上的缺陷屡屡被利用的情况下,很难自我救赎,自我猛醒。为了挽救蒙牛,为何不让它破一次产呢?看到日本广播公司播出一条中国的新闻,2011年,中国全年销售了1800万台汽车,为宣传自己的企业,有些好的汽车制造企业为了在现场让顾客体验事故时的情景,模拟出一次 相似文献
5.
吴怀东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144-148
当前,我国迎来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学术传播繁荣,在花团锦簇背后其实潜存着巨大的危机。学术期刊面临着来自作者发稿以及期刊评价的巨大压力,期刊的压力其实是作者压力的传导。作者的压力来自只是关注论文数量的评价制度。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应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对现代学术成果欠缺应用评价。学术研究、学术传播应回归为人类服务这个根本使命。学术期刊所折射出的学术界的问题,其实反映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孟祥荣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0-33,93
张启雄的小说集《噪音》是江门五邑地区近年来文学写作的一大创获。作家借助西方现代主义叙事手段,摹绘出现代社会变迁中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传达出作者对此的深切忧虑和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7.
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不敢扶、见死不救……近年来,一系列拷问社会良知、公序良俗的事件,触发了公众对道德底线的深深忧虑。"我们不仅要仰望道德楷模,还要俯察道德底线。"有"根叔"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代表慷慨陈词:"我们现在正在学雷锋,他是我们仰望的道德楷模,但我们也要低下头,看看我们的道德底线。"他认为,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不公和贪腐现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社会良知是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专家等多重身份统一. 相似文献
9.
10.
成尚荣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09,(9):1-1
季羡林先生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记得给他的颁奖词是这么写的: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铺就了大地美丽风景。他把文化汇入了传统,把心留给了东方。颁奖词对季先生的人格、学术及一生概括得如此简洁,却又如此丰富、深刻、准确和传神。我以为,其魂灵是璞玉般的"良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