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7次双清论坛"海-气相互作用与东亚气候变率"于2009年3月31日-4月1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活动得到了我国海-气相互作用和东亚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共有来自15家相关单位的60余名学者参加.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就5个中心议题作了14个大会专题报告,取得了相当多的共识,并且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用水的不断增加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不断加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同时也导致该地区土壤的干化和干土层的加厚,这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气候-水-生态-人类社会如何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PCSD的共识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国》的十大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天军 《中国软科学》1996,(12):103-106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经济的繁荣和健康的环境,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我们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必须为后世子孙的生存提供机会。因此,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增长,而且要着眼于未来,保护好环境和自然资源。展望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坚持的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已使2°C阈值从科学认知演变为政治共识,即未来全球平均气温相对工业革命前的增温应该控制在2°C之内,且相应的大气CO_2当量浓度不超过450 ppm。全球温度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对应关系,是减排目标的逻辑起点,本质上是CO_2排放空间的问题。碳专项气候敏感性任务群从获取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发展完善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预估全球2°C增温对应的温室气体浓度及出现时间这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气候敏感性的一系列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61期双清论坛"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于2011年4月12-13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活动得到我国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率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与会专家围绕"海-气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变暖"、"年代际气候变化的机理及可预测性"、"季节一年际气候变率的几个研究热点"、"台风一海洋相互作用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以及"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建模"等6个中心议题作了12个大会专题报告。论坛分析和提炼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凝练出在未来5—10年中我国在"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领域最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影响“亚洲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加速了整个"亚洲水塔"的水循环过程。文章从气候态、长期变化和年际变率的角度,总结了当前对影响"亚洲水塔"的关键水汽输送过程及其机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厘清影响"亚洲水塔"的水循环过程,亟待深入理解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机制及其影响。为此,需要从观测、诊断、动力学机理、检测归因和数值模拟5个方面加强未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增暖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当前,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相对工业革命前的升温已超过1℃,累积二氧化碳(CO2)排放达到2 390 Gt。因此,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文章在概述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升温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碳排放空间的估算方法进行评述,分析讨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在碳排放空间估算方面的国际研究进展,探究了造成估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并指出影响未来碳排放空间估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最后,围绕未来碳排放空间的准确估算问题,提出了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文章可为科学界在温控目标下准确估算未来碳排放空间核算数据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