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2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如何减亏增效、持续发展,对传统媒体是生死攸关的紧迫问题。通过引大战略入新闻业,发掘传统媒体弱势中的强项,针对新媒体强势中的弱点,实施营销战略的进攻与防御:新闻信任VS假信息;媒体品牌VS热手机;采编绝技VS数字技术;版权攻防VS白送。发展新闻业营销战略,不靠运气或奇迹偶然赢利,而靠新闻业优势可长久持续赢利。  相似文献   
2.
3.
知识单元视角下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现在不少受众是先看网再看报,往往还有一种心态,看网之后再看报纸说些什么,如果他们不断发现报纸和网络趋同,还速度更慢信息量更少,不看报纸就指日可待了.要把纸媒和网媒的差异化竞争迅速提上日程,差异化从选题开始.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SNS)的悄然兴起引起了学术交流的结构性变化,对交流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识别社会网络环境下非正式的学术组织——无形学院新的形态结构与特点.[方法/过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以科学网活跃博主之一武夷山为例,首先通过对其"好友关系"以及"二级好友(好友之好友)关系"数据的挖掘,对社交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无形学院进行探测.其次,从交流方式、人员构成和知识传播3个方面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无形学院的形态结构与特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学术博客"作为伴随社交网络而诞生的非正式学术交流工具,是无形学院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存储与管理;相比较于传统无形学院的人员构成,更加不受学科、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知识由无序、零散的扩散转向有序、定向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底线是用核实进行约束。核实靠三道防线保障:记者的角色意识、媒体的微观管理制度、社会的宏观传播制度,这三道防线在网上都失效。因而,Web2.0与新闻不相容。新媒体谣言传染率高、自净力差,任何谣言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社会开放的断言都简单化了。到Web2.0,网媒与纸媒愈来愈不是直接代替关系,传统媒体要帮新媒体清理门户,开辟报网竞争的新战场,以专业运作打响报纸阻击网络谣言的阵地战。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读、说、听、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不二法宝。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可见“朗读”对语文学习来说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发展报道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实践的一大景观。2009年12月1日22时,笔者用百度搜索10种比较公认的主流新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外报业数字化转型走过了第一个"加快"的5年,实践证明并不成功。其理念病根是"数字化崇拜",实务病根是"最大数字化"。反思这5年,要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给出操作性定义,即"适当数字化",并把数字化放入报业兼顾今天和明天的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10.
十年了!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今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建设到建成,一词之改,标志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中国新闻报道也承担起新的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