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布局的四大城市圈之一,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肩负着在西部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历史使命。但与东部其他三个经济圈相比,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经济实力不强、创新力量相对薄弱、人才资源不足、地方投入不够等问题。作为西部地区本地高校,如何在欠发达地区生存发展并助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共赢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是什么。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著名城市圈(群)发展历程和当地高校之间关系及发展路径,探索地处西部的本地高校(探讨对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强相关的成渝地区高校)科技创新驱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挥比较优势后发跨越赶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共同体是一个超越一般性区域创新府际合作机制的新提法,是综合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模式探索,对于深化府际合作和区域创新理论具有积极意义。从府际合作理论出发,提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生成机制,搭建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理念下的府际合作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府际间政策协议和专利合作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府际合作研究,发现在政策合作方面参与度较广但合作紧密度不高,专利合作呈现极核效应,域内外专利合作不平衡,行政层面的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创新研发合作中。最后,从共同体意识、合作网络、府际创新合作“多核”模式和一体化的创新政策支撑四方面提出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际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案例分析,探索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视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重视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研发、重视发挥区域优势与集群内部协作、重视构建成熟创新生态系统、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特点.当前成渝地区具备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成长性较好、企业实力较强且集群化特征初显.借鉴科技强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经验,从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产业规划引导,遴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文章选取2009-2018年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28个数据指标并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性检验判断成渝整体耦合协调差异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稳步增长趋势。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投入系统滞后型和经济增长系统滞后型以及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系统同步型。从耦合协调程度来看,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性愈发加强。从σ收敛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以及四川和重庆的耦合协调都呈现阶段性σ收敛,高等教育经费、专任教师数、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以及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差异的主要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通过对国际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案例分析,探索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视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重视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研发、重视发挥区域优势与集群内部协作、重视构建成熟创新生态系统、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特点。成渝地区目前具备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成长性较好、企业实力较强,且产业集群化特征初显,借鉴科技强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经验,从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产业规划引导,遴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和归纳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总结国内外著名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发现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结构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成渝地区现有的科技创新基础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格局、培育重大原始创新、筑牢关键核心产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合作网络、聚集顶尖科创人才等。 相似文献
1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