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473篇
  免费   1248篇
  国内免费   750篇
教育   134594篇
科学研究   42250篇
各国文化   875篇
体育   5928篇
综合类   5998篇
文化理论   9499篇
信息传播   47327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1460篇
  2022年   1170篇
  2021年   1892篇
  2020年   2389篇
  2019年   2251篇
  2018年   1312篇
  2017年   2174篇
  2016年   3167篇
  2015年   6054篇
  2014年   17344篇
  2013年   15395篇
  2012年   19048篇
  2011年   20642篇
  2010年   17532篇
  2009年   17900篇
  2008年   21723篇
  2007年   18061篇
  2006年   14545篇
  2005年   14103篇
  2004年   11050篇
  2003年   9441篇
  2002年   7360篇
  2001年   6000篇
  2000年   4937篇
  1999年   1888篇
  1998年   1444篇
  1997年   1295篇
  1996年   1139篇
  1995年   908篇
  1994年   661篇
  1993年   502篇
  1992年   473篇
  1991年   345篇
  1990年   292篇
  1989年   3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对思政教育教学的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名师以其"名声""名望"在教育、教学、教研方面有着引领性作用。这种引领性作用,或彰显社会责任感,或促进专业发展,或提升教学实效。思政名师犹如一面旗帜,必将引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让人们尽享新技术和大数据带来的便捷,同时滋生诸多信息道德失范现象。培养高中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需要教师注重挖掘社会生活素材、激活信息安全意识,链接学生现实生活、强化伦理道德观念,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提高权益维护能力,聚焦学生实践运用、助力思维品质发展,以此孕育高中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研发资助政策究竟是缓解了企业创新中的资金“匮缺”程度?还是进一步滋长了企业的创新“惰性”行为?研究将2008—2017年间国泰安数据库中2480家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运用工具变量法2SLS和IV Probit两种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1)在控制时间、行业、企业性质和地区固定因素后,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活动产出以及创新意愿存在U型非线性激励效应,只有当政府资助规模超过某阈值后,才呈现出对企业创新意愿的“挤入”效应,不过这种“挤入”效应可能会带来“重数量”困境。(2)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创新偏好产生了显著的“倒U”型分层效应,过度补贴将引起创新偏好向低端化“降级”,造成“轻质量”困境。(3)以上结果在国有/非国有企业、高/低创新强度行业分组间均存在异质性。意味着政府的创新补贴政策需兼顾不同股权性质、不同行业创新强度的差异性,且需重点缓解民营企业和高创新强度企业的资本“匮缺”,以及“鞭策”国有企业的创新“惰性”,鼓励高创新强度行业内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否则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类型企业间的“激励扭曲”。  相似文献   
4.
孙文浩 《科研管理》2023,(4):164-174
研究中国政府如何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对政府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文章借鉴吸收能力理论、“威廉姆森”假说以及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产业)内部“集聚”型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识别标准,并且基于人才结构视角考察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结果表明:相对于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企业间进行“逆集聚”分布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并且在城市(产业)内部构建“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60.42%。此外,创新要素结构的联动变化也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23.99%。“十四五”时期政府应调整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城市(产业)内部形成“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升国家创新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8-2019年省际专利权转移转让数据,构建了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研究网络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内生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省际技术转移关系日益密切,技术转移体系日趋完善,但省份间的互惠性有待提高。(2)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存在结构依赖效应,省份间的聚敛性、传递性以及闭合性特征明显,但省份间的积极性有待提高。(3)中国省际技术转移网络存在时间依赖效应,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本研究推动了对省际技术转移的认识,对加快构建国内技术转移大循环新格局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钰莹  原长弘 《科学学研究》2023,(11):2027-2037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制造业领军企业作为引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有效主导并管理产学研融合以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为研究对象,首次引入管理视角揭示企业产学研融合管理策略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集团上市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1)产学研链路融合和主体融合管理策略均能促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两者产生互补协同效应;(3)较高的企业权力配置集中度弱化了产学研链路融合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促进作用,但强化了主体融合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合理实施产学研融合管理策略,有效发挥不同策略间的互补协同优势以及利用企业权力配置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人工物不断趋于智能化。智能可穿戴装置作为技术人工物的一种,以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功能性装置为主。现代科学不仅要关心如何为智能可穿戴装置提供技术应用,还要思考如何将道德价值和伦理责任设计到智能可穿戴装置中,这是智能人工物技术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追溯了智能可穿戴装置的价值和责任问题,分析了其起源和范围以及责任划分,以期为智能可穿戴设计中的技术伦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最后得出智能可穿戴装置的价值分为其技术设计价值、道德伦理主体价值,责任则是四个主要责任主体由设计师和工程师、智能可穿戴装置、用户和政府监管单位形成了一个责任闭环。  相似文献   
8.
共享经济行业可持续性评价的社会感知和客观绩效不一致将造成认知错位、投资误判和政策失效等结果。本文在线挖掘2017—2019年我国主要社交媒体上29 771条文本信息,并收集行业统计数据,综合测度共享经济行业的可持续性并比较其差异。研究发现:社会公众并不认为共享经济行业具有显著的总体可持续性,而且行业实际绩效展现的可持续性与社会大众认知截然不同。进一步发现:受限于主观认知能力,社会公众认为共享经济可持续性主要来自可观察到的行业外部经济和外部生态等维度,但客观绩效表明共享经济行业内部的经济和外部的技术优势才是其可持续性的重要支撑。此外,二者评价的差异在住宿与医疗等产能共享内部过程不易被大众观察的行业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简政放权是当前政府部门助推中小微企业减负松绑、优化区域环境的重要抓手,然而学界缺乏围绕简政放权与小微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以国内399家科技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简政放权、创新环境及企业创新意愿三者间关系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简政”和“放权”均会对创新环境和企业创新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放权”的影响作用更强;二者的交互项也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环境及企业创新意愿,且对创新意愿的影响更强。创新环境在“简政”“放权”两个维度与企业创新意愿的关系之间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然而其在“简政”与创新意愿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更显著。此外,简政放权在传统行政区内的作用效果总体上更显著,在新兴开发区内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显著;扩大企业生产经营权力等三项举措对企业创新意愿及创新环境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企业科技向善已成为目前热议的话题,但关于企业科技向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采用语义分析法、逻辑演绎法与文献归纳法,明晰企业科技向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按照“科技创新动力-科技创新目标-科技创新约束”逻辑链条,基于现实中存在的企业科技向善阻碍和质疑分析,推演出三个命题,厘清了企业科技不善的根由,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本体论、融合兼施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是实现企业科技向善的逻辑起点;最后,基于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探究企业科技向善的实践路径,已有理论的假设和争论,以及技术水平的局限致使企业科技不善有时优于科技向善对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贡献,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这一关系。研究结果既丰富和拓展了企业科技向善理论,也为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行政监管机构和用户降低或消除科技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