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是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采用"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迅速带动了国力整体提升,但区域间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开放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但经济体系安全性和高级化存在"短板",国有经济领域改革尚有不足。我国空间治理进步显著,但在法制化和科学化、学习型政府和民主化治理及治理体系化等方面,同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十四五"时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是: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空间治理模式,健全公平与效益并重、政府调控与市场优化配置并重、问题与目标并重、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区域政策体系,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不断增强城市群、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践行人口经济集聚过程中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重构我国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契机,打造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新形态。启动大西北地区高质量开发的伟大工程,培育相对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土将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3.
4.
抗战期间大规模的工厂内迁,从经济上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布局向合理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统一投资对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曾起过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投入的增多、结构和布局的扩展.经济系统信息逐渐复杂化,经济主体目标逐渐多元化.集中计划配置资源布局经济则越来越受到局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微观布局的调整可以对宏观布局发挥调节作用.宏观计划和区域政策对优化宏观经济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阳江市是广东西南沿海的一个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布局不甚合理。本文运用点轴开发理论,对阳江市空间经济布局进行探讨,提出市域开发的主要轴线和基本框架,并阐述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  相似文献   
7.
畸形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了我国近几年严重的以石油、煤、电、水等为主的能源危机,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和法律、行政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变消费模式、杜绝公务浪费、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小城镇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定位与合理的布局,通过循环经济观指导科学定位小城镇经济,培植龙头企业为核心,逐步构建小城镇经济群,形成循环链,使小城镇经济由分散、小型、无序逐步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  相似文献   
9.
正地处南疆的广西在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桥头堡,还是西南、中南经济圈结合部;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版图上,广西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先后实施两轮职教攻坚,并与教育部两次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协同推进职教攻坚与试验区建设。2011年,广西以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为机遇,启动了自治区  相似文献   
10.
“十五”时期,徐州市的经济发展思路为:以运兴商、以商促工、工商促农、外向工拓、持续发展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食品、机械、化学、建材、商贸业为支柱产业,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一片重点布局区域和两条经济带的经济布局格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