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94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432篇
教育   10030篇
科学研究   4028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1365篇
综合类   1015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1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483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1184篇
  2013年   1404篇
  2012年   1622篇
  2011年   1629篇
  2010年   1117篇
  2009年   944篇
  2008年   1117篇
  2007年   1216篇
  2006年   1136篇
  2005年   905篇
  2004年   730篇
  2003年   557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0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situations in which multiple research teams are convened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present an opportunity to discover factors that lead to productive collaboration. It argues tha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research team outputs becomes more valuable when paired with data about research participant perceptions; and that any variables used as indicators of collaboration need to be calibrated using datasets from multiple studies with cross-team comparisons.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example of the kind of methodology needed to achieve this, describing a study with data from four research teams based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campus, reporting their research performance over four years under conditions in which many variables were controlled and with results augmented by a survey of participant perceptions.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exceptions to hypothesiz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on and specific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asures over co-authorship data.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given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studying research teams in the field, multiple datasets combining findings such as those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a path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of productiv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2.
张蕊 《科教文汇》2020,(13):151-152
本研究采用表现性评价,对x幼儿园大班一个班级39名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发展性评价,在真实情境中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出连续性评价,获悉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同时对评价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Beginning and expert supervisors’ cognitions and cognitive structures were compared via concept mapping, a mixed methods design. Both beginning and expert supervisors reported a variety of cognitions representing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3 areas: assessment of supervisee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ory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4.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保持经营优势和持续成长的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对企业制定战略布局,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力企业的特点,本文从生态环保、服务质量、技术竞争力、市场布局四方面建立了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复杂比例评价法(COPARS)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选取6家代表性电力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及应用。结果显示代表技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授权专利增长率”指标在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中权重最大,国家电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电力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时,可参考本模型,实现有的放矢,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为更好地提升基于内容的引文分析效果,对国内外引用对象相关研究进行调研总结,为引用内容分析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调研国内外引用对象相关研究,梳理引用对象的概念定义、分类体系、应用领域和自动化识别等方面研究进展,总结当前引用对象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结论] 引用对象从语义层面评价文献学术研究的贡献和利用价值,为引文分析方法增加了重要维度。引用对象研究需要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方向进行深化:理论上,加强多维度引用对象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技术上,探索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应用上,尝试基于引用对象的科研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多属性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获取以及评价信息集结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差异驱动和GRA-TOPSIS法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首先,利用基于拉开档次法的差异驱动原理来最大限度地体现各学术期刊之间的整体差异,并据此确定学术期刊的指标权重;然后,分别利用GRA法和TOPSIS法对评价信息进行综合集成,计算两种方法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值;最后,基于组合评价的思想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结合,以此确定学术期刊的最终评价值并排序。[结果/结论]选取"农业经济"类期刊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各学术期刊之间的实际差距,还能够同时从数据距离和数据几何形状上反映学术期刊的综合水平,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评价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光伏资源利用水平,分析区域的特征及差异,同时划分为四类开发区域、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31个省份光伏资源利用评价值呈正偏态分布,北部及东部沿海城市资源利用水平较高,中部和内陆地区较低。(2)太阳能资源不会制约产业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分布式光伏发展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3)依据光伏资源利用及实际情况划分优化调整区、重点开发区、潜力开发区和有序发展区四类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8.
判断一项科技成果可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是实现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的评价模型研究,为判断一项科技成果是否具有标准化潜力提供技术方法和具体操作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评价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和方法可作为判断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潜力高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社会职能,在高校发展水平的评估中备受关注。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主要大学第三方评价的指标体系可知,科研相关要素在评价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科研能力与水平和大学的竞争力密切相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离不开一流的科研能力。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学术的声誉与影响力、科研的国际协作力在大学第三方评估中越来越受重视。要理性认识和看待科研质量排名内涵及其对大学综合排名的影响,要将科研创新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融入大学精神,要推动科研学术资源的“教学转化”与“服务转化”,要警惕和摒弃提升科研水平的“短期效应”和“短视行为”。对大学第三方评估中科研要素的运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领域对科学研究的关注点和趋势,为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常用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评价其文献计量学特征,为指标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6年数据为基础,在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同拥有的学科中,考虑学科规模以及影响力的差异,选择4个学科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学科内分析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期刊常用文献计量学指标(SNIP、SJR、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即年指标等)的相关性,在学科间分析CiteScore百分位与SNIP、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在学科内,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上述指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5);在学科间,CiteScore百分位与影响因子百分位、SNIP、标准特征因子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01)。【结论】 CiteScore可以和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学指标一样用于学术期刊的评价,CiteScore百分位也适用于期刊的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