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50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572篇
教育   16417篇
科学研究   3401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2412篇
综合类   124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9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465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409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821篇
  2014年   2107篇
  2013年   1858篇
  2012年   2639篇
  2011年   2739篇
  2010年   1869篇
  2009年   1787篇
  2008年   1999篇
  2007年   2421篇
  2006年   2110篇
  2005年   1625篇
  2004年   1167篇
  2003年   934篇
  2002年   605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eating and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through research and teaching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hallmark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However, new university business models have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bundling’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sustained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found little evidence of an insolu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ctivitie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We use 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 presented in two sets of institutional texts currently influential in UK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environment statements and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provider submissions (a total of 2143 documents and 12,492,071 word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while universities emphasise the value of research to their teaching, they do not always emphasise (or sometimes even decry)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on their research. We empirically evidence that, according to what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write in institutional tex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not always in a mutually beneficial entanglement, but often rather a one-way relationship in which research expertise and institutional prestige are used to bolster claims of teaching excellence.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both the vision and the purpose of a university in regulatory exercises and wider policy, but also speaks to the broader idea and practice of being a univers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我国高校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文化在建设中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的体育精神,体现竞争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扬我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和魅力,做好我国传统体育的教学,展现我国传统运动的风采。在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舞龙运动是受众非常广泛的一项体育活动,它在运动中体现着"龙"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从整体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对于我国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文章我们就对舞龙运动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健全我国高校校园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在科研全面数据化和“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方向和路径对教学和科研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旨在提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下一步落地和实践思路。[方法/过程] 梳理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解析发展新态势,以数据意识为出发点,尝试构建智慧图书馆在技术、服务、空间等方面的发展方案。[结果/结论]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重点在智能设备、智慧服务平台和智慧空间上“下深功”,此外还需在馆员角色和联盟建设上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Universities aspire to offer students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but rarely spell out the natur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n this essay, L. A. Paul and John Quiggin frame the successful university education as transformative in the philosophical sense. They explain the way that a successful college educ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generating an individual conceptual revolution, and thus, as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Education can create epistemically transformative chang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leading to conceptual replacement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intellectual frameworks. This epistemic transformation, if deep enough, scales up into a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After explicating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Paul and Quiggin show how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personal change and awareness of unawareness clarifies the debate over its value.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多属性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获取以及评价信息集结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差异驱动和GRA-TOPSIS法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首先,利用基于拉开档次法的差异驱动原理来最大限度地体现各学术期刊之间的整体差异,并据此确定学术期刊的指标权重;然后,分别利用GRA法和TOPSIS法对评价信息进行综合集成,计算两种方法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值;最后,基于组合评价的思想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结合,以此确定学术期刊的最终评价值并排序。[结果/结论]选取"农业经济"类期刊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各学术期刊之间的实际差距,还能够同时从数据距离和数据几何形状上反映学术期刊的综合水平,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一种新的不当引用行为——欺诈引用。【方法】 简述了参考文献中的各种不当引用问题,提出了欺诈引用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原因。【结果】 对欺诈引用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从外部客观环境、编辑、作者和读者等方面给出了防治欺诈引用的建议。【结论】 欺诈引用是新出现的一种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现象,需要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笔者所在期刊组织专题/专刊(以下简称“重点号”)的工作模式,为高校医学学报实现规模化组稿提供参考。【方法】 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017年刊发的7个重点号中的约稿及同卷期自由来稿的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分析重点号的刊出效果。回顾重点号的组织过程,总结组稿模式,归纳要点,反思不足。【结果】 重点号约稿的篇均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分别是同卷期自由来稿的2.74倍和6.00倍,基本实现预期的约稿效果。《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重点号组稿模式,主编和编委的办刊热情得到了有效激发,组稿达到较大规模,办刊进入良性循环。【结论】 建立的重点号组稿模式可以明显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高校医学学报可以通过主动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稿模式,突破办刊困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全媒体视野下我国科普期刊用户的互联网运营机制,为科普期刊全媒体转型提供可行策略。【方法】 运用案例研究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普期刊全媒体转型的现实问题入手,以用户生态化构建与运营视角,综合运用杠杆化与数据化思维手段,探索科普期刊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用户类别化运营机制。【结果】 全媒体视野下科普期刊用户运营应强调杠杆化思维、数据化思维和生态化思维,并将全媒体生态圈的用户细分为核心用户、活跃用户、典型用户和普通用户,依据用户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类别化运营,以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结论】 全媒体视域下科普期刊应建立用户驱动与运营意识,并对全媒体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与维护,激发用户能动性,助力科普期刊全媒体运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第三方代投医学科研论文的作者基本信息及论文特点,提出防范建议。【方法】 调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年10—12月779篇来稿的作者注册信息、用户名、密码等基本信息,并分析疑似代投论文的特点。【结果】 本研究发现165篇疑似代投论文,其中72篇来稿正文无作者及单位署名(无署名),93篇来稿正文有作者及单位署名(有署名)。疑似代投论文的注册邮箱、手机号和用户名、密码均有一定规律性;无署名论文注册信息特征性较强,论文质量不高,以临床研究为主,更易识别;有署名论文相对规范,以基础研究为主,存在基金标注不当现象。【结论】 第三方代投具有各自规律的注册信息特征及论文特点。建议医学期刊编辑加强论文初审,重视审核作者投稿信息,并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供相关研究真实性证明材料,同时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伦理教育和监管。  相似文献   
10.
王晓红  张奔 《科研管理》2018,39(2):135-142
本文利用2007-2014年我国88所高校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Sys-GMM)模型方法,实证研究了校企合作活动对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以及高校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校企合作对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2)高校类型对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绩效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理论,同时对高校制定及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