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4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教育   5801篇
科学研究   1395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778篇
综合类   560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29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903篇
  2011年   904篇
  2010年   611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643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In times of globalization we are facing a crisis of care. The invisibility of relations of domination and oppression against nature, women and girls, as well as the elderly, generate inequalities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increase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life on the planet. The uncertainty towards the future, generated by climate change, pollution and scar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s leading us towards war or revolution – a revolution that require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s to transform reality and confront 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this sense, it is necessary to educate, raise awareness and empower girls and boys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overcoming gender inequalitie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irer and more sustainable practices and behaviours. The participatory action-research experience with social cartography ‘From the Body to the City’, promoted by the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INGENIO (CSIC-UPV)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primary school CEIP Vicente Gaos of Valencia (Spain),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the students of 4th primary grade, intended to reflect and act collectively on our territorie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and global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全球媒体有关广州的报道,对广州城市形象的全球媒体影响力开展实证分析,并从强化政府主导、畅通参与渠道;融入国家战略、提升传播层级;推进科技创新、塑造崭新形象;发展数字产业、夯实传播基础;布局未来传播、增强舆论引导等方面构建提出了增强广州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银川市居民体力活动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IPAQ-长卷对银川市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水平体力活动者为55.3%,中等水平者为36%。男性的一周VPA显著高于女性(P<0.05);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者TPA、MPA和WPA都显著低于其他教育程度者(P<0.05);85%的居民达到了世卫组织推荐的身体活动量。结论:银川城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较高,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步行体力活动的比例大;男性在VPA上显著高于女性,但在其他方面与女性无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对体力活动的影响较大;大多数社区居民达到了世卫组织推荐的身体活动量。  相似文献   
4.
任婷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224-224,226
哈密市沙漠旅游发展的晚,尚属于不成熟期,有不少旅游资源亟待开发,沙漠体育旅游赛事资源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哈密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旅游资源丰富,在沙漠旅游体育赛事的开发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对国内其他城市的沙漠旅游体育赛事的开发有借鉴作用。本文运用实地走访法,以哈密市沙漠旅游体育赛事的开发构想为例,展开调查与研究,找出在开发问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更好地指导哈密市开展沙漠体育旅游赛事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5.
“绿色”作为现代城市主题,将“城市种进大自然”成为由城市建设不当导致生态问题的核心解决策略。依据设计实践和相关案例分析,可提出:(1)海绵城市的核心治理理念和目前建筑能耗相关概念结合,以“削峰填谷”解决环境、城市内涝问题。(2)城市公园设计必须从生态的丰富内涵出发,尊重城市地格,同时注意整个城市的公园联络性,形成城市空间内的自然轴线.。(3)垂直绿化不仅是单一的绿色外观建筑设计形式,还需要和建筑功能空间、理念结合,让自然这个元素由外向内渗透到建筑内部、人居环境、人们健康饮食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从建筑外观或者城市形象来增添城市与自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方向,对未来校园足球成功的"十个一"内容、关系和表征进行了思考:(1)有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2)分层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3)学科融合的足球校园文化;(4)有足球特色的体育大课间;(5)全员参加的联赛与运动会;(6)校、家、社结合的共建网;(7)较高水平的代表队与成绩;(8)专业敬业的足球教师队伍;(9)满足教学训练的场地器材;(10)学生体质健康进步的答卷。提出了实现这"十个一"的施策方略。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城市更新建设的保证者,而美丽城市的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两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推动与滋养,生态文明建设是休闲体育发展的至高境界,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城市休闲体育通过亲近自然、绿色消费、健身怡情、协调“三生”等实际行动,起到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拉动低碳经济增长、实现生命价值延展和促进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践行手段。  相似文献   
8.
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大数据开启了图书馆服务的一次重大时代转型,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应该对图书馆服务发展模式衍变有新的理解,在服务方式、内容与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用大数据的思维看待图书馆服务的变革。[方法/过程]依据大量的文献和事实,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角度,对图书馆服务发展模式演进过程进行综合性分析,论证图书馆服务发展模式衍变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基础。[结果/结论]根据新业态的产生路径,提出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两种新业态:基于数据挖掘的知识发现服务新业态和基于数据融合的创新性应用服务新业态。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战略谋划,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把人才培养过程和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前置,是人才培养创改的必然趋势。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事物发展演变原理,对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理念、特质、课程设置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及就业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符合培养体育教师岗位情境的诸多要求,是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新动向,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aims to reconsider and re-evaluate the rapid circulation of global creative city policy from the viewpoint of its creative workforce by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Yokohama, Japan. To shed light on this workforce’s everyday experiences and labor subjectivity, this investigation draws ideas from recent research trends of “creative labor” from the field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sociology of work,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he ethical and moral dimensions of labor subjectivity in creative work are prominently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Yokohama workers’ everyday living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as creative labor. Unexpected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se moral and ethical sentiments and actions, which take on the role of retaining their labor motivation, actually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ubjects who can resist given prec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reby hinder them from building a collective solidarity as “workers.” Thus this investigation concludes that the creative worker’s subjectivity retreats to solely a moral dimension rather than to a political one. Through this finding,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articulation of moral-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s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 work can evolve from creative workers’ moral and ethical sensitivities and 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