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体育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训练方面,探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认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处在体能训练和储备的最佳时期,需抓住各项素质发展的窗口期着力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朱晓成 《羽毛球》2020,(3):64-67
在羽毛球比赛中,混合双打属于一种常见的比赛形式,跑位轮转则是混合双打中的一项重要技巧。在混双比赛中,只有充分发挥出男女球员自身的优势,才能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混合双打的站位主要包括左右防守站位、前后进攻站位、轮转站位等,本文则主要对目前上海羽毛球队混合双打轮转跑位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拳击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前后生理生化指标、心理学指标和HRV指标的变化,多维度监测拳击运动员的运动疲劳。方法:本研究以6名优秀拳击运动员为对象,分别在4周赛前训练阶段开始前和结束后(大赛前6周至大赛前2周)的调整休息次日晨空腹采肘静脉血,测量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皮质醇浓度,并在采血当日测量清晨醒后晨脉和心率变异性,在早饭后填写运动心理疲劳问卷(ABQ)。结果:(1)4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血清睾酮、睾酮与皮质醇比值较训练前显著降低(-38%、-52.7%,P<0.01),血清皮质醇和晨脉均显著升高(+32.4%、+20.4%,P<0.05);(2)ABQ调查显示,4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成就感降低、运动的负评价、心理疲劳Z加权总分较训练前显著升高(P<0.05、P<0.05、P<0.01);(3)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4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lnLF、LF/HF较训练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四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优秀拳击运动员机体运动疲劳以机体合成代谢小于分解代谢、心脏承受训练负荷能力降低为特点,运动心理疲劳加剧以成就感降低、运动的负评价升高为特征,lnLF、LF/HF升高提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衡倾向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生理生化、心理指标与HRV结合可较全面监测拳击项目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自行车训练水平不敌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也多为女子项目,以江永华、郭爽、宫金杰、钟天使等为代表,男子短距离项目难以成为国际自行车比赛的姣姣者。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短距离自行车力量训练类型,讨论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训练的专项力量特征,最后探讨提升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训练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文献访谈法、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23个省市20名女子平衡木优秀教练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目前平衡木教学中针对技能稳定性训练中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结果显示:①有77.78%的教练认为运动员存在某一个动作要领经常反复,不能趋于稳定属于正常现象,该结果符合动作技能控制中动态系统相关理论,验证了动作技能表现受环境、个体于任务的直接影响;②有77.78%的教练认为动作成功完成足够次数技术自然会稳定,且被调研的所有教练均认为加强对动作各环节细节的把握会提升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③绝对大部分教练认为运动员平衡木动作技能不能趋向稳定的原因归结于运动员个体心理因素、动作技术细节把握不到位影响了动作技能的稳定性,忽略动作本身自由度的增加影响了动作技能的稳定性;目前在针对技能稳定性训练方法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仿生摩擦学原理制备皮肤减阻材料,并分析其减阻性能。方法:制备水减阻材料、油减阻材料、仿鲨鱼黏液减阻材料,进行包裹物漂浮测试和运动员泳池测试,分析减阻材料性能。结果:漂浮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涂覆水减阻材料、油减阻材料和仿鲨鱼黏液减阻材料均有明显减阻效果(P<0.01),仿鲨鱼黏液材料减阻效果最佳。结论:利用仿生摩擦学原理,应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和聚丙烯酰胺(PAM)等超高分子量聚合物制备的仿鲨鱼黏液减阻材料有明显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一线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及应对方式、对运动队心理辅导内容和方式的期待,提出心理服务工作设想。方法:对562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一线运动员对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低;在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困扰主要有担心失误、运动成绩长期没有进步、缺乏比赛信心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要困扰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伤病问题、失眠、情绪控制不佳等;运动员对提高运动表现的心理技能训练、兴趣爱好培养、人际交往沟通等辅导内容感兴趣,偏向一对一心理咨询和集体辅导活动方式;不同年龄段、项目的运动员心理困扰、应对方式及其期待的心理辅导内容方式存在差异。结论:运动员心理服务中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辅导内容,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8名青少年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在以中低强度有氧为主的训练阶段A组4人穿插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B组4人仅安排1次力量训练,在干预前后分别以5×200m递增负荷测试评价各区域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力量干预后,A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BLa=8mM)对应的游速平均提高幅度为3.15%,高于B组运动员的0.65%;无氧阈强度(BLa=4mM)对应的游速A组提高幅度为1.87%,低于B组运动员的4.07%;低强度有氧(BLa=2mM)对应的游速提高幅度为0.51%,与B组运动员的0.18%相近。上述结果提示,为期2个月、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干预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能力表现出较好的改造效果,但对无氧阈及以下强度的运动能力未表现出额外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