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可是也带来了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后果。重新审视老子的"无为"思想,挖掘其内在的"低碳"意蕴,为低碳生活、低碳文化和低碳哲学提供传统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典教育的焦点逐渐从"要不要"转向"如何教",社会对相关的课程研究需求非常迫切。本研究以中学生道家经典教育为例,对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授课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新时期的经典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包含德育、心理、中文、历史、创造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交叉视角下的教育尝试。道家经典中的自然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除了重视诵读,也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法和教学评价观。  相似文献   
3.
"物"是《老子》书中的一个高频词,但其丰富的含义及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对比研究郭店楚简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可以发现,"物",在"楚简本"中基本指"一切自然存在者",其含义比较单一、明确;而在"王弼本"中,其含义则比较复杂,"物"或意指"道"。由此可以推断王弼本对郭店楚简本《老子》之文义存在继承与发展。另外,只有建立在"道"、"物"、"器"三个层次相区分的基础上,《老子》中的"有"、"无"之含义才能更明晰。  相似文献   
4.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二句中的"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将"仁"理解为"私亲"或"偏爱",将祭祀品"刍狗"理解为祭前尊重而祭后轻视的东西等等,因此,此章之主旨迄今尚未得到较为切实的解释。实际上,"不"字当通假为"丕",作"大"讲;"不仁",即"大仁"。"仁",不能理解为"私亲"或"偏爱",而应作"仁爱"、"慈爱"等义讲。而作为祭品的"刍狗",无论在祭前或祭后,皆应一律受到人们之尊崇与重视。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古云"诗言志",考察《西游记》小说开篇的第一首诗与先秦五级缘起说的传承关系,即可初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西游记》的真正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楚简研究中 ,有论者认为 ,二千言简本《老子》出自老聃 ,五千言《老子》则出自太史儋。太史儋入秦为公元前 35 0年 ,正值商鞅变法十年前后 ,五千言悉数采用二千言并加以改铸 ,实际为反变法而造。其不朽的哲学价值 ,在它原创性的“道生一”图式 ,这相对独立于其政治取向。此后 ,在秦的韩非和吕不韦从相反立场利用了它 ,前者使它代替二千言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7.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要培养“得道”之人。围绕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充分肯定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孔子表现出对女性和男性不同的价值偏向与意趣,并分别站在男、女不同的立场上,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道”与“儒”的哲学大厦。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用词简约,博大的思想蕴于五千余字中。但在惜字如金的《老子》中,出现了不少描写水以及与水相关物象的内容,并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体现着老子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0.
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之一。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的人文修养及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有利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