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7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教育   11635篇
科学研究   4573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514篇
综合类   91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4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499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87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1288篇
  2013年   1233篇
  2012年   1697篇
  2011年   1735篇
  2010年   1097篇
  2009年   1095篇
  2008年   1189篇
  2007年   1429篇
  2006年   1400篇
  2005年   1229篇
  2004年   1052篇
  2003年   836篇
  2002年   678篇
  2001年   497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萍 《天津教育》2021,(7):86-8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配合,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本文主要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足引发学困生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提出解决策略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2.
对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风险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得出高职大学生网络风险认知存在网络风险意识未深入人心、对部分风险重视不足、对风险损失心理承受度低和对风险教育接收途径有限这四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要加强媒体宣传、强化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鼓励自我教育这四个教育策略,以期提升大学生网络风险意识,提高其网络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能更好地预防和抵御网络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挖掘弹性管理和区块链理论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应用价值,克服传统管理体系的技术弊端,突破现有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难点和痛点,提高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效率。[方法/过程] 基于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弹性管理理论,确立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而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出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体系,并对网络舆情风险识别和感知智慧分类账本、风险关联树以及智能合约进行详尽阐述。[结果/结论] 构建的舆情风险管理系统、区块链数据保障系统体系,及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网络舆情风险识别和感知智慧分类账本、风险关联树、智能合约,使得舆情风险管理数据更安全、数据可追溯、组织弹性适应性更强,能有效指引有关系统开发,并增强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可控性、提高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李慧  胡吉霞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8):114-125
[目的/意义] 针对包含单一类型知识单元的知识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学科知识结构的问题,提出一种从多维度进行知识网络结构融合的方法,为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挖掘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利用LDA及TF-IDF方法抽取学科知识单元,然后运用语义相似度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构建3个学科知识子网络:主题网络、关键词网络和实体网络,并采用空间节点传递对齐方法对齐子网络节点,接着设计基于图卷积操作的自编码模型对知识节点进行表示,最后通过计算余弦相似度重构学科知识网络。[结果/结论] 实验部分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构建融合主题、关键词和实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并展开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揭示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结构,为学科知识发现与组织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研究中国内地31个省区在社会科学合作中实力和地位的变化过程,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省区间的社会科学合作动态,为科技管理者布局地区研究规划、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利用1998-2017年中国SSCI论文数据,构建中国内地31个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多维标度方法,分析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结论] 1998-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强度逐步提高;省区间社会科学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多的省区加入到合作网络的核心、半核心区域,边缘区域省区的数量大幅减少;各区域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经济与商学、心理学、健康学与环境学;内地跨省区的社会科学合作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中的省区之间、核心区域与半核心区域的省区之间。  相似文献   
6.
在学科紧密相关和信息资源相融的当代,探究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成了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然而,现有研究将各种合作关系视同一律,即两人发表一篇合著文章,便形成合作关系;同时,大部分研究没有系统地研究多维邻近性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科研主导力"的概念与测度,并从多维邻近性出发系统地分析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 (WoS)上2013-2017年的生物医学(Life Sciences&Biomedicine)领域中国境内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引力模型,揭示了中国境内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主导网络的网络拓扑特征与多维邻近性机制,发现科研主导力两极分化严重,分散程度提高,互惠程度提高;主导机构(通信作者所在机构)和参与机构(非通信作者所在机构)的累积科研主导力显著促进科研主导力的扩散,且主导机构的促进作用大于参与机构;地理距离会阻碍科研主导力的扩散;认知背景相似度越高,社会关系越密切,越能形成科研主导关系;同样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科研主导关系的形成。本文对全面理解多样化的科研合作模式、演化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借鉴意义,研究科研主导力的相关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中。  相似文献   
7.
陈小卉  胡平  周奕岑 《情报学报》2020,39(4):450-458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问答模式并拓展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回答者作为知识的主要贡献者,是促进问答社区内知识传递的核心要素。现有关于问答社区用户的研究普遍以用户的属性数据为依据,较少考虑使用个体连接所形成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以中文问答社区"知乎"为研究对象,爬取了"流行音乐"和"英语学习"两个话题下的大规模数据,通过构建回答者关注关系网络,定义和量化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类同伴关系,使用网络自回归模型探究同伴效应对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回答者的知识贡献行为会受到直接和间接连接同伴效应的正向影响,但是间接连接同伴效应会随着回答者网络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聚类系数对回答者的知识贡献行为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刺激滑雪消费增长与促进滑雪产业发展是当今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引入心流体验与心流体验机制理论,探索滑雪消费心理特征与滑雪可持续消费心理模型。从微观消费心理视角切入,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手段,采取深度访谈与焦点团体访谈相结合的访谈技术,经"三级诠释"逻辑分析的过程,构建了滑雪消费心流体验机制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本研究共提取了滑雪消费心流体验机制的102个概念、36个范畴、4个主范畴,基于扎根理论故事线逻辑梳理并构建了"沉浸互动机制"质性模型。基于此,为提升本研究的理论可靠性,采用模型识别比较分析,检验本研究质性模型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为促进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丹元  陈莎 《美育学刊》2020,11(2):47-54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电视剧创作出产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电视剧佳作,同时网络剧也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通过梳理、概括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报纸和会议论文中关于电视剧研究的文章,并从内容创作、美学价值、类型特点和女性塑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可以归纳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同时也提出了对电视剧研究新动向的一些看法,以期为电视剧研究和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identifies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history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contested and outdated term ‘digital divide.’ We propose that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heir technological history consists of four factors: awareness, knowledge, access, and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f the user’s social collective. Together, these factors make up the individual’s level or amount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struct was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Soweto, South Africa, an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assessing individuals’ accumulated histories.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has th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fields in which ICTs are used for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g, and identifying barriers to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cision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into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ability to benefit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