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结构的紊乱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运动作为一种内稳态刺激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宿主肠道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影响物质能量代谢、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功能,从而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因此本文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对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的实验性研究及潜在机制进行总结归纳,为基于运动干预调控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2015年中国男篮高原期间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过程中对中国男篮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干预并进行追踪测试,并对高原前后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高原体能训练进行科学化探索。方法:使用韩国Bio Space公司Inbody3.0体成分测试仪分别在上高原和下高原前测试身体成分;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GEN.S血细胞分析仪等仪器分别在上高原、高原中和下高原前测试身体机能。结果: HB、RBC和HCT在高原训练后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1);BUN与CK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T与C则先降低、后升高;T/C则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身体成分中除了脂肪含量、腰臀比和体脂百分比有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1)高原体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篮球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这种能力在高原训练第11天的测试中发现有明显的提高,并于第21天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因此要改善篮球运动员机能水平,高原体能训练应至少持续21天。2)BUN和CK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高原体能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BUN和CK可以作为今后高原体能训练负荷量控制的参考指标。3)T和C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T/C则呈升高趋势,说明此次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科学合理,运动员没有发生疲劳现象,机体合成代谢能力得到提高。4)高原体能训练可以降低篮球运动员的体脂含量,但对肌肉围度的影响则与高原训练的高度、形式及负荷有关。5)此次高原体能训练模式可以作为其他高水平篮球队进行高原体能训练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空气污染物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风险因子之一,长期空气污染暴露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损伤和癌症等多种疾病。已有研究表明,在高浓度颗粒物污染下运动可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组织炎症、功能下降,并影响运动机能。也有研究表明,长期规律性的运动健身产生的有益效应可抵抗颗粒物造成的机体损害,即“运动促进健康”和“空气污染危害健康”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平衡点。如何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科学安全的运动健身,成为学者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从“空气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对运动人群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影响”“运动训练对空气污染所致健康损害的抵抗效应”“运动抵抗空气污染所致健康损害的相关机制”“空气污染环境下运动的保护措施”5个方面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运动抵抗污染物所致机体损害的机制探索、空气污染环境下运动的安全阈值范围确定、运动健身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的建立等,将是本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与现实意义的研究选题和进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可是如何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课件制作、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学生及多媒体课件所扮演的各自角色,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是演员,多媒体课件是舞台背景,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学生的灵感才能被激发,才能实现思维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于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承受负荷的科学监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足球专项训练负荷监控在提高运动表现和预测损伤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内外部训练负荷出发,总结归纳了训练实践中常用的量化指标,并基于跑动、加速度指标的外部负荷及心率、问卷调查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内部负荷构建了监控负荷的量化体系。在概述分析目前国内外训练负荷监控手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了通过负荷监控解决训练问题的关键点,建立了多指标的训练负荷量化体系。总之,新兴技术主导发展负荷监控手段和训练负荷监控的个性化已成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