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时类运动项目速度节奏的类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郜卫峰 《体育科学》2011,31(5):91-97
速度节奏与计时类运动项目成绩密切相关。综述近期有关速度节奏的相关文献,将计时类比赛中常用的节奏类型分为6种:全冲节奏、快起节奏、慢起节奏、匀速节奏、抛物线型节奏和变换节奏,并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速度节奏的特点。研究表明,比赛时采取某种速度节奏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动用运动能源储备;运动性疲劳理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原因,速度节奏的产生更可能是基于生理、心理、运动经验等因素的复杂联系,由运动员主观进行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0年至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7—18岁瑶族儿童少年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发育状况的两次调查发现:5年间,7—18岁瑶族儿少的心肺功能有一定的提高,而在身体素质方面,城市男女学生情况较乐观,而乡村男女身体素质降多提少,尤其乡村女生情况令人担忧。提示当地政府、学校要加强农村学生,尤其是农村女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灵活措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郜卫峰 《体育科学》2012,32(5):49-57
目的:利用便携式肺功能仪,在场地条件下测试中跑运动员4种次极限跑速时的跑步经济性(RE),比较以时间耗氧(ml/kg/min)、距离耗氧(ml/kg/km)和距离耗能(kcal/kg/km)单位评价RE的有效性。方法:10名中跑运动员在标准田径场跑道上完成1次递增负荷测试和1次持续4个回合的恒定负荷测试。通过递增负荷测试获取最大耗氧量(VO2max)和无氧阈(AT),并分别以70%、80%、90%、105%AT强度完成5~10min恒定负荷测试,取稳态耗氧量及相关呼吸指标计算3种不同单位表示时的RE。结果:3种单位表示的RE在两两间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随运动强度的增高,单位时间的耗氧在每级间均显著增高(P<0.05);单位距离的耗氧则无明显变化(P>0.05),且在80%~105%AT强度间出现微弱的降低;单位距离的能耗在70%~90%AT间缓慢增高(P>0.05),但在90%~105%AT间增高显著(P<0.05);呼吸交换率(RER)则在80%~105%AT间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显著提高(80%~90%AT:P<0.05,90%~105%AT:P<0.01)。结论:无论是时间耗氧单位还是距离耗氧单位,都忽略了底物利用的不同对耗氧量的影响,无法有效评定RE。能量单位更符合RE的本质特征,与运动实践更加相关,是评定RE的有效单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赛艇专项运动特点,利用Concept II赛艇测功仪对最大乳酸稳态(MLSS)测试进行改进,并根据MLSS测试判定赛艇运动员以4 mmol/L乳酸阈(AT4)和个体乳酸阈(IAT)指代无氧阈的有效性.方法:10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 II赛艇测功仪上进行1次递增负荷测试和2~4次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在相应的负荷间歇测定血乳酸.通过递增负荷测试获取AT4和IAT,并在恒定负荷测试中分别以AT4和IAT作为初试负荷,以2.5%IAT作为最小调整负荷,以运动中第10~30 min乳酸浓度上升<1 mmol/L作为判定标准获取MLSS.结果:1)AT4和MLSS发生时功率分别为342.4±18.8 W vs 312.5±16.0 W,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相关较弱(r=0.607,P>0.05);AT4高估MLSS功率达9.7%,二功率相对差异范围为0%~15.4%;仅2人以AT4强度完成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其中1人达到MLSS.2)IAT功率为314.4±19.9 W,略高于MLSS功率(P>0.05),二者相关非常显著(r=0.885,P<0.01);IAT比MLSS功率高0.6%,相对差异范围为-4.8%~5.3%;所有受试者均能以IAT强度完成30 min恒定负荷测试,其中7人以稳态乳酸完成,且有5人在IAT强度达到MLSS.结论:结合赛艇运动员专项特征的MLSS测试方案能提高测试的简便性和准确性;AT4显著地高估了赛艇运动员的无氧阈水平,而IAT可作为赛艇运动员无氧阈训练的有效负荷区间.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国外相关文献,探究滑行经济性测评方法的演进发展和影响经济性水平的主要技术特征发现:随着场地至实验室测试条件的转变,滑行经济性测评的效度和信度得以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一套规范严谨的测评方法。上下肢协同的用力模式和“低频长幅”的周期步态是反映SE水平的主要技术表征;不同地形条件下,存在着SE更强的优选技术,适度延长撑杖时间和增大雪板方位角是提高上坡能量利用效率的关键;轻质雪板仅在陡坡地形表现出经济性的优势;长杖对改善SE有潜在的作用,但机理仍有较大分歧。未来SE研究可从实验室环境迁移至户外训练和比赛场地,由单一因素分析转向“技术-地形-装备”的复合影响因素探索,由基础性研究逐渐过渡至干预实验以及高水平竞技迁移等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郜卫峰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403-404,407
根据湖北赛艇队备战"十运会"赛前3次2 000 m测功仪测试的成绩,利用百分比模型分别比较了公开级与轻量级,男子与女子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以及我省备战"十运会"队员与国内、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异.结合运动员的水上成绩发现:利用功率/体重2/3得到的相对功率能更为准确反映赛艇运动员的实际专项能力.结果显示:我省男子项目较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影响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成绩的关键有氧及无氧机能指标进行研究,为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的训练提出参考。方法:利用场地测试对20名男子运动员5 000 m跑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跑步经济性、30 m跑速及最大无氧跑动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受试者的专项成绩与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跑速、个体乳酸阈及最大无氧跑动能力关系密切(P0.05),但与跑步经济性、30 m跑速度以及各峰值乳酸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以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两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对5 000 m跑成绩的变异有着最佳的解释效应(R2=0.824,P0.01)。结论: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分别是影响男子5 000 m跑成绩的关键有氧及无氧机能指标,联合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两指标能有效预测专项水平相似的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不同方式的摄氧取值以及不同强度的测试次数建立相应的速度-摄氧预测方程,比较各方程所得最大累积氧亏的差异,对最大累积氧亏的测试方案进行简化设计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论证.方法:15名男子1 500m跑运动员在标准田径跑道上分别完成1次递增负荷测试、1次1 500 m跑测试及2次持续各5回合、每回合10 min的恒定负荷测试.以10回合恒定负荷测试中8~10 min的摄氧取值建立的预测方程为标准,比较4~6 min、6~8min固定时段的摄氧取值以及遥测稳态摄氧取值对建立预测方程的影响,并比较减少不同次数的高负荷、中等负荷以及低负荷测试对建立预测方程的影响.结果:遥测稳态摄氧的判定时间在4 min 12 s~8 min 46 s之间,以遥测稳态摄氧建立方程所计算的需氧量和最大累积氧亏与标准值无明显差异(P>0.0167);减少中间负荷测试的次数≦3时,对速度-摄氧方程的预测效果无显著影响(P>0.0167);以安静站立时的摄氧量作为预测方程的截距,并减少最低两级负荷以及中间两级负荷测试构建预测方程,其所得的最大累积氧亏与标准值间的一致性边界为-2.22~4.77 ml O2/kg,仅有6.7%的值处于一致性边界之外;简化方程所得最大累积氧亏的时间相对值(ml O/kg/s)与1 500m跑的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r=-0.561,P<0.05).结论:设定安静站立时的摄氧量为截距,减少4次负荷分别为70%~80%及100%~105%无氧阈强度的恒定负荷测试,以遥测稳态摄氧取值构建预测方程,可在保证最大累积氧亏计算准确性的前提下,大幅节省测试耗时.  相似文献   
9.
在计时类项目运动中,速度节奏的波动并非随机产生,而存在着复杂的调节机制。回顾了速度节奏调节机制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对近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速度节奏调节机制的发展始于对最佳节奏的探索。运动中速度节奏的产生并不是外周疲劳线性作用于运动肌群的表现,而是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生理系统,通过前馈和反馈作用,在运动经验、心理状态、距离预期、生理环境等之间建立复杂的联系,由中枢有意识和无意识协同调节的结果。未来研究需构建更加量化的速度节奏的中枢调节模型,并用以指导计时类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国家女子皮艇队2014年冬训的训练负荷特征及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冬训按照基础能力恢复、高原有氧提升和专项能力强化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的水上训练量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陆上训练量比例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水上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能力、混氧能力、耐酸能力和速度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有氧能力训练比例在三个阶段均占首位,混氧能力训练比例在各个阶段居第二位,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耐酸能力训练侧重于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进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速度能力的训练量比例虽然最低,但训练课次比例高于耐酸能力训练;陆上训练的重点是大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冬训的前、中期突出大力量训练,冬训后期突出力量耐力训练;经过14周冬训全队的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均得到提高,反映此次冬训完成了预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