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23篇 |
科学研究 | 5篇 |
体育 | 105篇 |
综合类 | 2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
目的:探索短跑选手苏炳添、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中百米跑技术的变化特征,为其他短跑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成绩提高过程技术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并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比较。结果:①苏炳添、谢震业在成绩进步过程中,均对自身技术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自身较高步频、中等步长情况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②从技术风格类型看,成绩提高过程中,苏炳添经历了“步长型-均衡型-步频型-均衡型”的转变;谢震业经历了“步频型-均衡型-步频型”的转变,在取得当前最佳成绩时,苏炳添采用了均衡型技术,谢震业采用了步频型技术;③与世界选手各分段步频均值相比,谢震业、苏炳添属于较高步频的跑法,在全程步频分配上,两者均在M型跑法下取得较好的成绩,符合高步频跑法的特点。结论: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分段步频相比,谢、苏两者均属于步频较高的选手,多波峰的M型跑法是较为适合其自身的跑法。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20年来男子短跑成绩演变和1997年田径世锦赛男子400 m成绩数据(400 m各个阶段的跑速、步长、步频、步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世界男子400 m短跑成绩近20年稳步提高,且围绕奥运会周期呈现波动规律;世界男子400 m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的产生段落在50~150 m之间,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300 m处;在300~350 m所有选手步长降至最低,冲刺阶段略有回升,大部分运动员步频在50~100 m段落增大至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步频和步长高度的负相关,年龄与步长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400 m成绩.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影响短跑运动员成绩的要素及成因进行了论证与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步长与步频对最高速度水平的发挥和各项跑成绩产生的影响很大,训练中在考虑外部要素时必须考虑内部因素发展的可能;在发展内在要素时,外在要素则应达到相应指标,并提出了应用中的实例和建议,从而为短跑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7.
黄耀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9):39-40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比等方法,对短跑途中跑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在途中跑“后蹬屈膝式”技术及放松、步幅、节奏等技术方面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8.
不同步频和步幅的5km跑过程中运动员心率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中长跑运动员长距离跑过程中步频和步幅的变化对身体机能反应的影响,8名运动员在跑台上分别采取主动加大步幅和主动减小步幅而增快步频的跑法,以相同的速度进行了两次5km跑,记录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相同速度5km跑的过程中,运动员采取主动减小步幅的跑法,其心率均值显著低于采取主动加大步幅的跑法。提示,长距离跑过程中,运动员采取主动减小步幅,或加大步频的跑法较为省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百米起跑阶段的速度发展包括了多种不同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对比赛能力的不同要求。运动员对发令枪的实际反应则有赖于动作技术、反应速度和速度力量。随后的起始和加速阶段就需要跑动速度、速度力量、步频速率和肌肉的放松。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起跑后的加速阶段是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世界级短跑选手所展示的“火箭喷射式”的加速跑说明了前10-15m加速能力的重要性。尽管良好的速度耐力在短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起跑后第二阶段的强有力加速跑可以完全弥补速度耐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外百米短跑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指标进行相关性数理分析后发现:在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中,依次是步幅、相对步幅、步频。而步频对成绩的影响,中外选手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剔除法筛选,最终选择步幅、步频作为自变量建立最优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分析我国短跑运动员存在的不足,提出从整体性角度提高步幅的建议,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