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垚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2):48-53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DotA2国际邀请赛大获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相关营销理论出发,在简述DotA2这一项目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产品设计与营销推广问题。指出,其基于“回馈”理念的价值重构、科学合理的赛制设计、高水平的赛事服务以及对观赛体验的高度重视,是其产品设计的成功经验;而通过设置丰厚的奖金以提高关注度、通过众筹奖金制进行情怀营销、通过地区化邀请覆盖更多受众、通过设置特色化赛事增强观众互动性与参与性、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宣传为比赛造势等等,则是其营销策略的独到之处。DotA2国际邀请赛的成功优化了电竞事业的发展环境,对我国电竞项目和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推动下,电子竞技(以下简称“电竞”)的产生与发展是必然的。电竞是新时代的产物,深受青少年的热爱。随着电竞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中国战队在各项世界赛事上的优异成绩,电竞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我国的电竞发展速度迅猛,规模不断壮大,伴随网络经济飞速发展而出现的电竞运动正迎合了大众的需求[1],并且有众多的电竞用户支持,趋势还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为探究近些年我国电竞行业的用户基本现状、用户特征及趋势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归纳总结与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内电竞用户由男性为主力军,用学历户以本科及以下为主,多为年轻人且年龄呈上升趋势;电竞用户从一线城市扩散至四线城市等;电竞用户基本现状逐年递增,但增长速度减缓;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与出路,以促进我国电竞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福元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2):32-42
电子竞技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不同于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性质和特征,促使政府主体重新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身份定位与政策路径。以4层结构为主体、以“举办和参与”为表现形式的举国体制,虽然在竞技体育场域中富有成效,但在职业体育场域中效果不理想,在电子竞技场域中则更加难以适用。对此,政府主体应将电子竞技场域的管理体制转换为“监管和服务”:在监管层面,应以包容审慎监管为原则,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为之设定标准、规则和界限并加以监督,对赛事审批、监管措施、经营管理等事项加以改进和优化;在服务层面,则应以创新服务方式为目标,将服务融入监管过程中,并在信息、技术、规则制定、知识产权保障等方面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福元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2):68-80
以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权益保障、违规处罚与申诉救济为核心,在详细考察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周延的电子竞技职业选手规则体系。认为:在权益保障方面,注册管理制度有助于将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纳入国家运动员的统一管理,最低薪酬保障和工资帽制度有助于选手工资的相对均衡,加强合同监管则有助于合同条款与选手权益相一致;在违规处罚方面,电子竞技规则中行为和罚则对应关系的设定、各类规范中欠缺事项的补充,以及对选手日常行为管控的细化等急需进一步完善;在申诉救济方面,无论是合同争议还是违规处罚争议,在确保联盟优先救济的同时,积极利用并开拓仲裁和诉讼等外部途径,是确保争议得到公正处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电子竞技是数字经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及体育科技融合的重要实践。以中国知网(CNKI)的北大核心、CSSCI(2004~2020年)数据库中检索到的110篇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聚类、时区视图和突现词等要素,对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结论:国内电子竞技领域整体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缺少核心合作,研究热点集中于产业化、职业化、竞技体育、产业融合等方面,已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研究现状。提出:国内电子竞技研究要加强对理论体系的梳理、职业化发展、赛事融合与科技治理体系等前沿方向的把控。 相似文献
6.
电子竞技(E-sports)已经成为当代发展最快,且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国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将它列为第99个运动项目,又在2011年再次将电子竞技改为正式比赛项目。电子竞技从运动员、观众和经济价值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而且它将被列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虽然最初主要是年轻男性对电子竞技感兴趣,但电子竞技有可能在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中带来健康行为的改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电子竞技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影响健康行为以及一些主要困境的解决措施。除此之外,电子竞技将有可能帮助于个人改变其体育活动和健康行为。最后考虑到电子竞技的指数增长,对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认识到电子竞技带来的机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电子竞技运动:基于虚拟现实的认知博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认知理论分析了电子竞技运动中的认知策略与决策行为特点,以及在虚拟竞技状态下运动主体与虚拟角色的交互作用。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仅取决于运动技术能力,还取决于运动员内在加工的高效性与精确性,如模式识别的速度,对有效线索提取的效率,以及运动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电子游戏现在已经演变发展成正式的体育项目成为电子竞技体育。电子竞技体育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群众参与和媒体宣传是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同时社会的偏见、管理和市场障碍也在阻碍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未来应该注意引导人们对电子竞技体育形成的正确认识、加强管理使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有序发展、培育市场使中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吕树庭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1-6
在社会传统价值体系尚未完全摆脱对电子游戏排斥的态势下,电竞产业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竞作为新生事物,电竞许多待解的问题和短缺的专业人才,需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向介入。通过文献研究,从怎样看待电子游戏和电竞入手,阐明了广义的电竞和狭义的电竞;以探索的视角,肯定了电竞是体育;以有限的视野,扫描了中国高等教育电竞专业建设的概况;以个人的观点,构想了广州体育学院电竞专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价值观文化传统以及对游戏负面情感认知的背景下,歧视游戏仿佛有着天然的正确性。故作为裹挟游戏元素的电子竞技文化就以身体疾病、心理成瘾、暴力犯罪的表现而被扣上了"原罪"的帽子。但究其本质,电子竞技文化的"原罪"是主流文化面对新兴文化事象而自然生成的规训控制。只有在破除电子竞技文化"原罪论"的基础上建立"非罪论",才能从对峙走向汇融,实现电子竞技文化的真正突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