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547篇
科学研究   14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6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massive number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e operations of these devices rely on consuming huge amounts of energy. Power limitation is a major issue hindering the operation of IoT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o improve operational visibility, Low-power devices which constitute IoT networks, drive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sources of energy to carry out their tasks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Moreover, the means to ensure energy sustainability and QoS must consider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the energy supplies and dynamic IoT environmen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enhanced protocols and algorithms are capable of predicting and forecasting demand as well as providing leverag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ergy use to supply. AI will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 and decrease waste in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s, ensuring their long-term vi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a survey to explore enhanced AI-based solutions to achieve energy sustainability in IoT applications. AI is releva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Machine Learning (ML) and Swarm Intelligence (SI) techniques in the design of existing protocols. ML mechanisms used in the literature include variously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s as well as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solutions. The survey constitutes a complete guideline for readers who wish to get acquainted with recen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AI-based energy sustainability in IoT Networks. The survey also explores the different open issues and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2.
李慧  胡吉霞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8):114-125
[目的/意义] 针对包含单一类型知识单元的知识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学科知识结构的问题,提出一种从多维度进行知识网络结构融合的方法,为学科领域知识结构挖掘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利用LDA及TF-IDF方法抽取学科知识单元,然后运用语义相似度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构建3个学科知识子网络:主题网络、关键词网络和实体网络,并采用空间节点传递对齐方法对齐子网络节点,接着设计基于图卷积操作的自编码模型对知识节点进行表示,最后通过计算余弦相似度重构学科知识网络。[结果/结论] 实验部分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构建融合主题、关键词和实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并展开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揭示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结构,为学科知识发现与组织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行星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深空探测热潮。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当今世界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科学强国,缘于其率先建立了行星科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引领深空探测的发展思路。当前国际上处于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的上升期,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但是,我国的行星科学学科尚未建立,亦无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匹配和支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规划的实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和引领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我国成为行星科学强国。对比美国行星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有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4.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核心是摸索一条体育与医疗深度融会贯通的道路,其目的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体育锻炼方式和医疗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提升社会公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缓解巨额的医疗财政开支。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叙述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现状并解析及其内涵,从理论体系、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处于过渡时期理念捆绑和实践脱节导致进展缓慢的困境;主要研究路径分别为理论体系上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以技术、理念、策略、价值、资源融合为载体;服务及资源上实施“供给侧”转型,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实行社会参与机制,推行区域内体医融合示范区建;人才培养上落实“求同存异”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监管体系上加强政策导引,达到顶层设计目的,使“体医结合”通过合适的路径升华到“体医融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体医融合工作的开展成为了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体医融合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通过分析体医融合思想障碍、行业壁垒、人才不足、制度不全、平台缺失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路径,旨在为体医融合顺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夏青 《教育科学》2021,37(1):61-68
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分化逐渐加深了两类知识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将批判性思维引入两类知识的探讨旨在以批判性思维作为弥合两类知识分裂之突破口。科学知识中的批判性思维重在对客观真理的追寻,具体指向对逻辑思维不足、神学和迷信的批判。人文知识中的批判性思维重在对精神世界的观照,具体指向对技术主义弊端和绝对客观主义的批判。尽管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中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不尽相同,但批判性思维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自我反思,这为批判性思维促进两类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从起点、过程、目的三个层面建构批判性思维促进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科学—人文"知识教学联合体以达成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知识融合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可以从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入手,寻求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人类社会在从信息社会向后信息时代过渡的进程中,正在经历从"信息"向"智能"的跨越。在大数据环境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知识融合作为知识化和智能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完善知识服务、智慧服务、催生高级智能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开展基于全学科视角的知识融合调研,扩展知识融合研究视域,为全面阐释知识融合研究现状,构建统一的知识融合理论研究框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文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学科视角下知识融合研究现状,归纳知识融合在不同学科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注的问题、知识融合涉及到的因素、知识融合的应用场景等。[结果/结论]知识融合研究属于多交叉学科领域,概念边界模糊,研究领域分散,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在充分总结既往知识融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划分知识融合的研究取向,为知识融合研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以其多参数、多通道、多极化、信息记录更加完整等特点,在城市地物提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遥感影像研究领域的热点。选择覆盖苏州市的Radarsat2影像,利用极化非相干分解法和灰度共生矩阵法分别提取19种极化特征和8种纹理特征,通过分析建筑物、植被和水体的极化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特征组合,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支持向量机法(SVM)对城市建筑物进行提取,并定量评估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极化特征的建筑物提取精度最高为92.4%;基于纹理特征的提取精度最高为88.9%;极化特征与纹理特征相结合可以提高精度,最高精度为93.7%;PCA特征融合算法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同时提高了精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基于专利数据开展技术融合研究是技术融合研究的主要方式和热点方向,面向为技术融合后续研究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启发的目标,对国内外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融合研究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方法/过程] 将已有研究按研究内容划分为技术融合测度及预测方法研究、特定领域/多领域间/全领域的技术融合态势测度及趋势预测、技术融合的测度指标研究、影响技术融合的特征因素研究、基于技术融合视角进行技术机会发现以及技术融合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六类,并对各类别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结果/结论] 基于专利数据开展技术融合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旧存在测度依据不合理、预测方法缺乏验证、全领域研究关注度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引入语义关系优化技术融合网络、采用图神经网络技术改进技术融合预测方法、完善全领域技术融合测度和预测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