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74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1049篇
教育   22087篇
科学研究   260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9945篇
综合类   5064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345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674篇
  2020年   857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335篇
  2017年   426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880篇
  2014年   2064篇
  2013年   2389篇
  2012年   2949篇
  2011年   2992篇
  2010年   2160篇
  2009年   2031篇
  2008年   2188篇
  2007年   2826篇
  2006年   2750篇
  2005年   2573篇
  2004年   2524篇
  2003年   2366篇
  2002年   2215篇
  2001年   1927篇
  2000年   1188篇
  1999年   578篇
  1998年   343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18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是希望中小学通过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学生已经具备的个性特点,并提供适切的学校教育,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各学校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评价方案,才能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文章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实践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指标关注度的差异;同时,通过家庭文化资本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中的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都有显著影响,并指出实践学校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可为之处。文章从实践应用研究的视角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We compared cardiometabolic demand and post-exercise enjoyment between continuous walking (CW) and time- and intensity-matched interval walking (IW) in insufficiently active adults. Sixteen individuals (13 females and three males, age 25.3 ± 11.1 years) completed one CW and one IW session lasting 30 min in a randomised-counterbalanced design. For CW, participants walked at a mean intensity of 65–70% predicted maximum heart rate (HRmax). For IW, participants alternated between 3 min at 80% HRmax and 2 min at 50% HRmax. Expired gas was measured throughout each protocol. Participants rated post-exercise enjoyment following each protocol. Mean HR and V˙O2 showed small positive differences in IW vs. CW (2, 95%CL 0, 4 beat.min?1; d = 0.23, 95%CL 0.06, 0.41 and 1.4, 95%CL 1.2 ml.kg?1.min?1, d = 0.36, 95%CL 0.05, 0.6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medium positive difference in overall kcal expenditure in IW vs. CW (25, 95%CL 7 kcal, d = 0.58, 95%CL 0.33, 0.82). Post-exercise enjoyment was moderately greater following IW vs. CW (9.1, 95%CL 1.4, 16.8 AU, d = 0.62, 95%CL 0.06, 0.90), with 75% of participants reporting IW as more enjoyable. Interval walking elicits meaningfully greate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is more enjoyable than CW in insufficiently active, healthy adults.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命哲学的视阈思考新时代学校体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结论:塑造生命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逻辑主线;人的生命存在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生命教育;尊重生命规律,回归生命本原,建构完满与整全的人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本源回归的意义所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转向,应把生命素养作为统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关注学生生命主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生命素养,建构生命化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对中美8所高校运动训练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旨在完善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提供新思路。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务实,公共必修课的设置更关注人文与科学素养培育,学分修读更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及专业实践课采用“早实习、多实习”的方式,对培养过程的严格监控等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SCI、SSCI和A&HCI所收录的国外关于身体锻炼与COVID-19的45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引入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工具,探测国外关于身体锻炼与COVID-19的相关研究热点及主流观点。分析表明:现阶段国外关于身体锻炼与COVID-19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身体锻炼与COVID-19的内在关联、身体锻炼适应性、身体锻炼实例等方面。针对处于后防疫时期的中国,提出如下对策: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攻克,强化科技引领;研发多元运动处方库,提高锻炼效应;构建多维保障体系,强化风险防控;打造健康教育新格局,确保长远效应。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体育美育内涵及功能进行概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体育美育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价值诉求:运动实践为体育美育的价值基础,体育精神为体育美育的价值内核,健康促进是体育美育的价值归宿。同时,根据体育美育的价值诉求,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从运动实践、体育精神、健康促进三方面入手提出了体育美育的优化路径:夯实“运动实践”基础,促进体育美育与运动能力互利共生;秉持“体育精神”内核,提高体育品德与体育美育协调发展的创新性;明确“健康促进”归宿,突显教师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校园体操发展的价值理念、存在样态与治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革与结构转型。价值理念从工具理性的健康诉求上升到了价值理性的生命育化,践行了从强体卫国到重技荣国,身心之育到生命之育的目标转向与效用升级,内蕴有对学校体育崇高使命与体操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存在样态践履了技术传承到活动育人的过程延伸,既有前期继承发展到本土创新的结构异化,亦有期待从内容分散到系统规划的量质协调发展,大致表现为外部引入为拓展,本土适应为创新的总体特征。治理实践历经了高度集权的行政依附到参与分权的责能转移,推动了治理主体由“同构”多元向“自主”多元的关系转变。长远来看,我国校园体操的发展要走出狭隘理论认知与实践表达的误区,基于对个体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理念,系统规划校园体操的学—练—赛,以及平衡治理主体之间的契约合作关系,以推动校园大众性体操之扩基与竞技性体操之强基的量质协调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注重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锻炼,更加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内容也逐渐丰富,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本文重点论述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路径,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分层分班教学管理模式对高中生在校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为精准干预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学业层级高中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在校体力活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A、B层学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课余体力活动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层学生体育课活跃性体力活动水平低于B层、课间静坐少动时间多于B层、过去7d(天)每天锻炼达到1h的天数少于B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学业分层可能造成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更低、课间静坐少动时间更多。对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的有效干预,需要家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建多元干预格局,精准干预体育课堂体力活动质量和课间静坐少动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