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19篇
  免费   1250篇
  国内免费   1100篇
教育   18595篇
科学研究   295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6853篇
综合类   840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5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746篇
  2020年   970篇
  2019年   632篇
  2018年   549篇
  2017年   619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1259篇
  2014年   3319篇
  2013年   2942篇
  2012年   4346篇
  2011年   4709篇
  2010年   3218篇
  2009年   2723篇
  2008年   3186篇
  2007年   3960篇
  2006年   3650篇
  2005年   3127篇
  2004年   2450篇
  2003年   1795篇
  2002年   1378篇
  2001年   1104篇
  2000年   622篇
  1999年   324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8-week force-velocity optimised training was assessed in highly trained professional rugby league athletes. Players (age 24 ± 3 years; body mass 94.9 ± 21.6 kg; height 181.3 ± 6.0 cm) were strength-matched and assigned to a force-velocity optimised group (OP; n = 15) or a general strength-power group (GP; n = 14). Tests included 10-m, 20-m sprints, 3 repetition-maximum squat and squat jumps over five load conditions to ascertain vertical force-velocity relationship. ANCOVA revealed there was a group effect for force-velocity deficit (P < 0.001), with the OP two-fold greater than the GP group (OP pre: 51.13 ± 31.42%, post: 62.26 ± 31.45%, GP pre: 33.00 ± 19.60%, post: 31.14 ± 31.45%, P < 0.001). There were further group effects for 3RM squat (OP pre: 151.17 ± 22.95 kg, post: 162.17 ± 24.16 kg, GP pre: 156.43 ± 25.07 kg, post: 163.39 ± 25.39 kg, P < 0.001), peak power (OP pre: 3195 ± 949 W, post: 3552 ± 1033 W, GP pre: 3468 ± 911 W, post: 3591 ± 936 W, P < 0.001), and SJ (OP pre: 39.79 ± 7.80 cm, post: 42.69 ± 7.83 cm, GP pre: 40.44 ± 6.23 cm, post: 41.14 ± 5.66 cm, P < 0.001). Prescribing F-V deficit training is superior for improving physical performance within highly trained RL players.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立体阅读推广为例,探讨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模式。[方法/过程] 论述高校图书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意义及采用立体阅读模式的必要性,从活动准备、活动内容和特点、活动效果评价三方面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结果/结论] 提出高校图书馆以立体阅读模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方面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国内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借鉴。选取美国顶尖的11所大学图书馆作为考察对象,重点介绍它们在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化、资源多样化收集与元数据整合、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特色和进展。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演变,美国大学图书馆正借助先进的信息生产、存储和传递技术,向着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的目标迈进。国内图书馆需要关注新兴技术,加强特藏资源开发,促进纸质与数字资源融合,优化数字资源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4.
余芝芝  张燕 《当代体育科技》2020,(2):185-186,18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铜仁市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进行研究,在现状调查中发现,铜仁市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存在以下困境:(1)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参与主体的缺乏;(2)少数民族村落体育保护的政策制度不健全;(3)少数民族村落体育资源开发不合理。针对存在的现实困境,特制定以下发展措施:(1)因地制宜,政府部门制定保护与发展政策;(2)加深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村落体育融合发展;(3)加强引导,确立村民的文化自信感;(4)丰富少数民族村落体育锻炼内容,提高村民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马正文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1-131,13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需要培养包括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人才,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很多。这就是我国进行体育教育的原因,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在传统的中学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学校仍然没有发展体育教育,而是用文化课程代替了体育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作为当前学校体育运动强劲发展的一部分,中学应继续关注体育锻炼并改善体育锻炼,这很可能需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兴趣来实施。为了提高中学生的体育表现,学校需要明确体育锻炼目标,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丁丹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44-144,146
学生的健康会直接决定国民健康水平。因为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育并不被重视的,按时随着近些年全民锻炼等意识理念的不断推广,学生体质问题越发突出,持续提高体育教育整体质量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本文简要分析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同时,,对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表明要实施"互联网+体育"战略,要将"互联网+"与全民运动融合到一起。本文在简要分析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基于手机APP创新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体育课程当中,实际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因为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还是比较喜爱的,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手段来为学生上课,这样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教育新改革为普通教学课程带来了新课改,同样也为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就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对中学体育中分组教学的推进展开研究,为初中体育教学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中国式摔跤"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发展现状及该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式摔跤"竞技运动教材化"具有无限可能,可以通过提炼专项运动的核心元素,并着重排除过度专业化的素材,使课程保留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半专业性,使大众了解这项运动的价值,并鼓励更多的人参加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0.
以体育课堂作为德、智、体、美、劳人才的全面培养的核心因素为点,从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及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多元化的教学角度、模块化的教学构成为研究主体,探寻多元化自主模块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为新时代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