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尹隆河之役是清军与捻军的重要一战,它对战局以及清军内部湘、淮系力量的相对消长变化都颇有影响,本文拟作简略考察。捻军分为东、西捻两支后不久,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的东捻军由河南进入湖北,1867年初抵汉水东岸的钟祥臼口一带。时李鸿章已取代曾国藩为镇压捻军的主帅,节制前敌淮湘各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为湖北巡抚,自然负有保境之责。湘系另一要员左宗棠受命赴陕镇压西捻军,途经湖北暂时逗留。他们基于“扼地兜剿”的对捻作战方略,共同部署实施了所谓“臼口之围”,利用西、南两面有汉水阻隔,北面有大洪山堵拦,东面虽较为开阔,但亦“河湖交汊”有险可守的地理条件,集中7万余人的兵力于鄂境,对东捻军进行“围剿”。时东捻军“众逾十万’,骑兵居半,被蹙于这样的地带,显然是不利于发挥其“以走致敌”特长的。本来,东捻军入鄂并非打算长久滞留,而是要由此“长驱西上,一入四川,据巴蜀之利,一上紫荆关,合张总愚(宗禹,  相似文献   
2.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史学界一直将其认定为农民义军政权性质.笔者觉得,在这个定性分析上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提出商榷.其一,以往的起义原因分析搞错了时间顺序.习惯认为,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北宋初年社会矛盾的过早激化所致,在中国通史教科书上讲此问题时,大都冠以“北宋前、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标题.按这类标题的逻辑,此时所讲的社会矛盾当是导致起义的原因.但所列举的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却都在起义发生之后,如民族矛盾方面,给契丹银绢的“澶渊之盟”签于起义11年后的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给西夏银绢茶的“庆历和约”始于起义51年后的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阶级矛盾方面的“冗官十倍于初”,是起义之后70年即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时司马光说的,而列举的冗兵冗费的数字是起义之后11年至74年即景德至治平年间的……显然,起义发生若干年之后的社会矛盾不可能是导致起义的真正原因,也不能作为判定大蜀政权性质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周外交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北周与陈、北周与北齐、北周与缘边诸族间的外交.其中北周与陈朝的外交关系为其外交工作的重点.与缘边诸族间的外交关系,则为其外交工作的重要补充.与北齐的外交关系,则比较特殊,更近乎一种外交上的欺骗手段.  相似文献   
4.
儒家与基督教最根本的相似之处是以"爱"作为经济伦理学的核心,诚信不欺、勘勉节俭、价格公允在中西方经济伦理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但由于二者在义利观、投资观和家庭观等方面的迥然不同,呈现出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  相似文献   
5.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和扩大了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利益需要,他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吹嘘法西斯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然而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先后发生了1933——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6月日本对欧战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3月意大利对德波战争的中立;1941年6月——1945年8月日本对苏德战争的中立。如何看待德、意、日的四次中立是研究二战时期德意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个北洋军阀是如何形成的,证明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证明清末私人支配武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此,首先要弄清太平天国为契机的军队性质的变化和私人武力的成立。其次由于太平天国后清朝的国内外危机,致使清朝不得不重视这个支配私人武力的官僚,并把要地,特别是畿辅依靠他们防卫。这和清朝支配体制的崩溃互为表里,可以从中看清军阀的形成过程。太平天国后,作为这种私人武力的支配者它的本意姑置不论,北洋军阀成立的契机与形成的官僚,从同  相似文献   
7.
8.
在商朝的甲骨文上,有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组合排列成的六十甲子表,用来计时,称为干支纪时法,沿用至今.辛亥革命后,又采用公元纪年.在历史教学和科研中,经常碰到公元与干支纪时相对照的推算问题,笔者经反复推算验证,找到一种求公元年干支的简便方法.先求公元年的天干.凡公元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于是就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