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虚拟实在"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基于对"虚拟实在"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了"虚拟实在"的内在本质与存在方式;论述了"虚拟实在"是一种形式的技术实在,是波普尔世界3的一种扩展形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波普尔建立在突现进化论基础上的三个世界理论,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来看,不但更加合理,而且也显示了极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本文主要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澄清波普尔世界3的概念,二是讨论了世界3在信息时代的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涉及科学哲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方面,并且受到很大的争议。他一直就反对实证主义,反对绝对的客观性,但他并没有否认科学客观性,他的科学客观性理论就是要解决如何在证伪的基础上实现对科学客观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知识谱系,着重于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以区分服务于个人和机构并相对熟知的知识地图和知识图谱.知识的谱系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以下维度:本体论意义上的"阶梯"型谱系;认识论意义上的"山"型谱系;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特别是与"归属"地方性知识的谱系;还有由知到行的谱系;以及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谱系.上述维度中还包含时间尺度.各类知识谱系中必然涉及学科互涉,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规训等.提出并研究知识谱系,有助于知识的有序化和知识论的深入,同时也为辨识各种知识在知识论中的地位提供参照系.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巨大反响,我国学者对之也有激烈争论。在新的技术和理论背景下,为“三个世界”理论的合理性提供新的证据,旨在论证三个世界的合理性及三个世界的相互关系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世界3理论。  相似文献   
6.
数学美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哲学层面探讨数学美,以期对数学美的哲学基础问题作出解答.认为:数学美是一种自由价值,模式是它的形式载体,模式蕴载着序,序反映了模式的自由价值.此外,还用波普尔“世界3”理论对数学美作出简单而又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卡尔·波普尔后期哲学的几个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初为界,将波普尔哲学分为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作者认为,波普尔后期哲学在三个世界的本体论、生命定向的客观价值论和进化认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以广义进化论为核心将他的整个哲学统一起来,这个工作直到他90多岁仍在进行,其求知热情从未熄灭。  相似文献   
8.
陈珲 《情报探索》2012,(2):17-19
以波普尔的"世界3"思想作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需要考察其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背景,并据此凸显"世界3"的自主性特征,最终确立图书情报机构的认识论和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世界3理论和知识组织原理,对元宇宙时代图书馆职业变迁展开理论分析和讨论。从元宇宙所具备的信息交流方式变革和个体沉浸式参与两个维度入手,以客观知识世界内在结构的表征和图书馆在社会认识高级进程化中的作用为理论分析路径,对元宇宙语境下图书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探索和分析。研究发现,以“世界3”内在结构表征为目标的知识组织将是元宇宙时代图书馆的主要业务突破口,而经过整序的客观知识世界将是图书馆促进社会认识高级化进程的基础;元宇宙时代,图书馆将面临由场所到场域的形态之变和由制度设计到思想实验平台的功能之变。基于新型的元宇宙场景对图书馆的未来展开讨论,有助于图书情报领域展开前瞻性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转型。参考文献43。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不是那种预设的规范性的和特定的知识载体,它是一种具有“人文化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文化。校本课程在价值视域里是一个能够滋养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鲜活的世界,是学生生命驻足与流连的不可或缺的世界。因此。校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一种文化精神的建构过程。我们之所以将校本课程置于“世界3”的架构里。就是因为学生在与这个“世界3”相遇的时刻,这个“世界3”就成了被体验的对象,在体验中,此在与彼在的两个世界或者视野融合,或者视野裂变,但不管怎样,都会产生一种“有意味的体验”。并且,学生对这个意义世界的深度体验也会产生新的思维秩序.或者新的感知方式。这其实就是将校本课程的内容转化为一种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