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59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创意产业排行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评价体系设文化积累指数、开放与共存指数、创新指数、创意效益指数、技术指数、人才指数以及综合指数。综合指数取每个指数得分的算术平均数。  相似文献   
2.
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将有助于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来讲,数学建模  相似文献   
3.
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一种儿童玩具. 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所以需要一个新工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教育统计学与具体案例结合在一起。这里着重结合教育统计学中的平均数、频数、标准差的分析,如何正确的确定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数概念”是指分数、负数、平均数等与“数”有密切关系的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与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的重要载体。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把握概念本质,以致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我们认为,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平均数"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习哪些本质?平均数是数据的代表,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常用于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这些学科本质?可以"小研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交流、反思中自然领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纵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版1和新课标版2文、理共四套试卷,吸引眼球、令人感觉眼前一亮的就是4道不同的统计解答题。这4道题给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平添了几分亮点,为同学们备战2015年高考指明了复习方向。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版1理科第18题)从某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  相似文献   
8.
<正>1999年我教高二数学时,教材第二册(上)中一道例题:a、b∈R+,求证a3+b3≥ab a(+b)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把结论改写为a2/b+b2/a≥a+b,联想到算术平均数与平方平均数的关系a+b/2≤a2+b2/2,就试图加强原来不等式为  相似文献   
9.
数学概念是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的磐石,也是发展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犄角。但是受限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若以直接给概念下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学生往往不理解或理解的不深刻。  相似文献   
10.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骏 《数学教育学报》2011,(3):39-41,102
利用Pirie和Kieren提出的数学理解发展模型,分析了3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关注性质和形式化等5个水平.在理解发展过程中,当学生发现他的思想和行动与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不一致时,他就要折返回内层水平来扩展自己目前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空间.而教师的干预则激发了学生的折返,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建构或修正个人表象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