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3篇
教育   1171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文学批评在今天的尴尬,原因之一来自于这个时代中阅读惰性的空前膨胀。这样的惰性要求文学批评提供判断(即福柯所谓"下判决的那种批评"),越直接越好。很多读者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被惯性与惰性的阅读期待所腐蚀。在这样的时代中,我更愿意保持一颗虚空灵动的心,以这样的心去承接、感悟文学作品复杂的审美肌理,兴许能更加体贴入微、更富创造性。这颗"心"在20世纪初鲁迅的笔下被描述为"厥心纯白""白心"(其反面则是"精神窒塞"的"伪士",参见《破恶声论》),两个概念都来自  相似文献   
3.
纯洁代表着其中一种意味——干净。外表干净给人清新爽利的感觉。精神干净在这个感官欲望泛滥甚至已经被审美化的年代,几乎变为一种挣扎的状态。所以,精神干净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一种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文艺理论的借鉴与文学批评的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文学是人学,由此各种文艺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是可能的,其次,文艺理论的相互借鉴能促进双方的文学批评,再次,批评家的个性与文艺理论的有机结合能形成批评特色,最后,批评家在理论借鉴中都具有能动性。以上几个方面告诉我们,要发展文艺理论,我们应该首先重视文学批评,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不断促进文艺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的词品说及其生成的学术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词品说,是一个意义非常丰富的理论见解,在正变观上修正了婉约为正的传统偏见;在创作论上主张自出机杼,反对雕琢刻划;在人品与词品的关系问题上,要求以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品词的标准,暴露出他在艺术见解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女士的创作谈、读书札记及对作家作品的评论,鲜明地表现了好的文艺思想:强调文学要有促进社会进步、激励人向上的宣传鼓动作用;重视作品的艺术性;要求文贵独创;关注文学的民族性。苏雪林文学批评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宽容精神、公正态度和耐读受看的美学品位。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应该讲"度",对作家作品既不应"捧"杀,也不应"棒"杀,应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评判作家作品,这才是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之路.孙珺批判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说人物不是文学典型,是哲学理念;结构松散、情节拖沓;行文过于文化;主题与愿相反;最终断定<围城>不是小说.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失"度"的.  相似文献   
9.
从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课题了,但是将翻译研究纳人化研究的视野之下至少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界相比,国内的翻译研究可以说尚处于开始阶段,大多数翻译研究仍然很难摆脱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的翻译之浅层次,而没有自觉地将翻译研究纳人全球化时代的化研究语境下,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1939~)是近年来崛起的加拿大小说家,她写了几部长篇小说,如《贵妇奥雷格尔》,《猫的眼睛》及《侍女的故事》等,在加拿大及英美文坛上声誉鹊起。她以一个女性的敏锐和洞察力探讨着“被历史和性别双重殖民化”的种种精神压力﹑女人的自省及为追求精神上的“生存”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她的全部小说创作,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成长着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