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夏志清以布鲁克斯的新批评与李维斯的"大传统"作为理念渊源和精神内景,采用中外对照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流变进行梳理和审视。他在推崇文学本身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并以"感时忧国"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这使他的批评也呈现出了富于直觉印象和整体思维的中国式特色。当然我们在肯定这些深刻洞见时,也会清醒地看到他对"意识形态"的过于警惕与对小说人物典型化塑造的轻视,导致了他对某些作家尤其是对鲁迅解读的偏狭。  相似文献   
2.
3.
李树华 《编辑学报》2009,21(2):89-90
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必然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其编辑行为最终体现在2个方面:对论文的鉴赏和对论文的扬弃.该过程中所达到的"洞见"境界和"齐物"境界是科技期刊编辑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没有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幽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当做极权国家的政治理论而遭到短暂放逐,但在80年代它又以民主政治的预言家的身份而受到青睐,任何有关当今历史阶段的状况的描述,如果不提一下黑格尔,就会被认为对历史运动缺乏洞见。丹托从艺术的民主化看出艺术史的终结,而福山则从苏联体制的瓦解和世界的民主化看出历史的终结。但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史(或者说精神现象学)所描绘的精神呈现的最后阶段的状态可能刚好相反,在那里,现实与概念达到了一致,词与物重叠在了一起,以致不再可能设想另外的历史形态。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所有问题上都不再有异见,一个一致的时代已然于80年代降临。但它必然不是民主的,因为民主的核心定义在于每个人可以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自由地发表不同的意见,这至少暗示着差异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差异受到了制度的保护——这可能正是丹托或者福山所乐见的状态。但这和黑格尔的历史的终结有何关系?如果将丹托或者福山所乐见的状态置于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史的图式中,就会发现,它已从历史的终结处返回到这么一个原初阶段,在那里,连概念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确切的定义,或者说,精神依然在差异中隐匿着,历史之路依然朝不确定的方向敞开。程巍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解构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保尔·德曼在1971年出版的<盲视与洞见--论当代批评之修辞>中提出了一种别出心裁的阅读模式,即探寻文本中所存在的"盲视"与"洞见"的张力关系.通过对这一阅读模式的分析,追溯其理论的根源,比较德曼与德里达的方法论,可达到批判地理解保尔·德曼前期解构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术论文是学术创新的结晶,学术论文本身是否有创新、是否包括有前人未有的洞见是评价一篇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保罗·德曼的"盲识与洞见"理论常常被批评者误解为实行两套标准的结果。通过认真分析后发现,"盲识与洞见"其实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在场与缺席"的形而上的现象层面,第二个是语言"所知与所行"悖论统一的反形而上的非现象层面,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认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其主导人生实践是将静穆作为其栖居方式,而其静穆人生主要体现为在哲思与诗意中栖居,该文从自然顺化与玄心洞见、平淡冲和与深情和谐四个方面对此分别做了具体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宗璞先生的<秋韵>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秋天绚烂多彩的画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有成绩的人生"的大彻大悟,对人生秋韵的洞见,深化了主题.构思上层层铺垫,卒章显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