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6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挖掘期刊题录信息,揭示海量文章的内容特征,为编辑分析期刊发展动态提供研究范例。【方法】 利用VBA程序并借助Excel进行可视化操作,对《情报学报》刊载文献的题目、作者、  相似文献   
2.
A bibliography is tradition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judgments, bounded by explicit selection criteria, made by a single compiler. Because these criteria concern the attributes ascribed to a work and the needs of readers, bibliographic work is largely conceptual even across technological eras and domains. Ye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ed information services, made possible by WWW infrastructure, has enabled very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to discover, organize, and publish information, including bibliographies. Indeed, bibliographies, or at least bibliography-like artifacts, are a common genre of website, often published by people without specialized skills in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who follow non-rigorous selection procedures. Nevertheless, even if the items from these lists are poorly selected and described, this publishing activity i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because it structures information locally, creating a patchy network of secondary access points. In turn, these access points enable information discover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the estimation of document relevance by search engines, and so on. In sum, this activity, and the enabling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invites bibliographies to take on new interactive possibilitie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tend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bibliography to encompass collaborative possibilities for wide, or narrow, participation in the shaping of bibliographies and the selection of items. This is done by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bibliography on the Web, by proposing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opens bibliography to participatory practices, and by discussing a case study where a team sought to develop a bibliography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This examination reveals splendid opportunities for expanding the notion of bibliography with participatory policies while remaining true to its ancient roots.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中的读者工作与图书馆文献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 《情报科学》2001,19(11):1156-1158
本文从“读者工作”的角度,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内在联系 为根据,来论述图书馆的文献开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河北大学图书馆藏《天春园方志目》四种稿本为研究对象,全面介绍了《天春园方志目》四种稿本的版本年代、版式、内容、校改方式、校改特点以及各种稿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并将其与传世刻本进行对比,分析该稿本具有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撰有《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二书,此二书为姊妹篇。《輶轩语》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书目答问》则重在讲治学之门径。《书目答问》的问世,为我国目录著作开了一新领域,时至今日,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对我们如何选择中国的古籍,研究图书的目录和学术渊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奋斗一生的施廷镛先生在目录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版本学等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针对文献学课程作为选修课常常受到文献检索等课程的挤压,作为必修课又受到教学对象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的情况,提出文献学对于文史哲等专业的治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应该成为文科专业的基础课。改进文献学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注意文献学观念的转变,注意与国学教育相融合,提升自己的学术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化品格,实现教学策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顾广圻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的古典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不校校之”原则、校勘方法、重考据与宋本、版本目录、及“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的态度,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编目工作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以书目数据的形式提供信息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对编目工作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研究编目工作的服务方式和图书馆服务评价理念的转变,明确了编目工作服务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客体、评价视角。基于编目工作的间接的信息服务方式和用户为中心的评价视角,提出e-服务质量评价适用于编目工作。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进行了服务质量评价要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段晓林  庄雷 《图书馆》2021,(1):107-111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著作的数量,应不低于1500种。2000年后,文献整理机构及学者收集整理并汇编出版了20余种大型影印文献,收录的原版目录著作超过700种。文章对新版文献的出版概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版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出版趋势,以期对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进一步出版整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