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2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教育   4478篇
科学研究   137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93篇
综合类   424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66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653篇
  2012年   623篇
  2011年   634篇
  2010年   481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543篇
  2007年   581篇
  2006年   544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434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ollaborations in funded team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funded research and funding policies, although of high interest,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directed collaboration patt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nowledge flow, which is measured based on the academic age. To this end, we proposed a project-based team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which give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funded teams. 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other funding systems. Based on identified scientific teams, we detected recurring and significant subgraph patterns, known as network motifs, and under-represented patterns, known as anti-motifs. We found commonly occurred motifs and anti-motifs are remarkably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structures matching certain functions in knowledge exchanges. Collaboration patterns represented by motifs favor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supporting intensive interactions across academic generations. Anti-motifs are more likely to show chain-like structures, hindering potentially various knowledge activities, and are thus seldom found in re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funded collaborations and also the funding system. Meanwhile, our findings are helpful for researchers, the public and policymakers to gain knowledge on research(ers) evolution,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primordial collabora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分别从历史发展、知识构成与社会效应的不同视角,概述了机器人技术与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文献分析方法考察当前不同院校的机器人专业培养方案与机器人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和内容构成,在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出新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基本特征,探讨机器人课程新的内涵和知识边界,最后为不同类型的高校提出了相应的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知识元的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创新性是对学术论文质量最基本的要求,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是学术论文评价的核心。知识元是学术论文基本组成单元。基于知识元理论和机器学习相关理论与算法,从学术论文内容层面研究计算机如何智能化地进行创新性评价及其实现过程与方法。[方法/过程] 首先,构建学术论文的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结论4个知识元本体,接着提出基于知识元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判断模型。其次,根据学术论文研究特点,构建理论与方法机器分类模型及知识元的抽取规则与抽取方法,建立规则库和知识语料库。最后,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根据判断规则和相关权重对学术论文4个维度的创新性进行评分。[结果/结论] 基于知识元抽取的学术论文创新性评分系统的实证结果表明,该智能化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系统的最终实现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作为政府与青年群体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务Bilibili账号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决定其沟通效率和效果。对政务Bilibili账号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沟通效果的提升。[方法/过程] 本研究基于共青团中央Bilibili账号的471个样本,采用内容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系统考察内容主题、视频类别、封面图类型、屏幕形式、字幕、组织形式、剪辑率和视频时长等因素对政务Bilibili账号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科技类、音乐类和时尚类主题的视频能够提升整体传播效果,科技类视频的贡献度最高;情景剧、实拍视频和监控视频都正向显著影响整体传播效果,实拍视频的贡献度最高。视频剪辑率、竖屏视频、字幕添加、合作创作等均能显著提高整体传播效果,竖屏在整体传播效果模型中的贡献度最大。视频时长和封面图的作用不显著。政务Bilibili账号运营应充分释放青年的爱国势能、创新视频形式、优化视频制作流程、创新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了解我国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省市阅读立法和国家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出台的14部地方性阅读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 我国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全民阅读资源、全民阅读设施、全民阅读活动、重点群体阅读促进和全民阅读保障机制,立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包括将地方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内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紧抓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强调社会广泛参与及资源整合。未来应加快建设全民阅读法律保障体系、推进全民阅读立法的修订和完善、加强配套设计以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加强全民阅读立法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潮中,档案学界对档案机构的参与寄予厚望,但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实践中档案机构的参与状况并不理想,呈现小规模和自发性的参与特点;参与方式虽体现出专业化优势,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参与效果呈现边缘化和形式化窘境。作者认为缺乏动力、缺乏魄力、缺乏实力是造成档案机构参与状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提出在新时期档案机构应重新定位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把握文化治理趋势彰显档案馆的人文关怀,抓住记忆建构趋势开展非遗档案资源库建设,紧追人文研究趋势拓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重视文化服务趋势参与非遗专题资源整合共享,关注文化传播趋势加强非遗文化知识传播,正视文化传承趋势开展非遗档案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8.
叙事性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记录,也是人文学者的研究对象与基础,对叙事性文本的阐释更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人文学者对远距离阅读与策略型阅读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构成叙事性文本的基本单元,事件和情节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文学者阅读需求的转变,建构叙事性文本智慧数据,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以情节为视角,以事件为基础,对广泛存在的叙事性文本进行深层次语义表示与结构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文本表示方法更适用于结构相对清晰、统一的科学文本,不能很好地表示叙事性文本中存在的复杂叙事结构,因此,以知识表示与知识组织为出发点,构建符合叙事性文本特征的语义结构化表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以及事件知识表示、事件本体与叙事本体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叙事文本中存在的事件、事件间关系进行语义建模与表示,同时完善了对情节的定义,构建了基于事件的情节本体EBPO,提出了叙事性文本的"层次-网络"结构模型,用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表示。初步标注的实验结果表明,借助情节本体及结构模型,可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金丹元  陈莎 《美育学刊》2020,11(2):47-54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电视剧创作出产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电视剧佳作,同时网络剧也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通过梳理、概括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报纸和会议论文中关于电视剧研究的文章,并从内容创作、美学价值、类型特点和女性塑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可以归纳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同时也提出了对电视剧研究新动向的一些看法,以期为电视剧研究和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