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教育   5647篇
科学研究   840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348篇
综合类   371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50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491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473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54篇
  2005年   437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旨在澄明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认识论原理与教学机制。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结果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诉求于学习者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开展道德性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可见,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内蕴知与行、理智与德性统一的认识论意义。这一本质特征诉求于教学认识论应处理好“学”与“用”的一体化关系。传统教学认识论虽然一贯倡导“学以致用”,但由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钳制,在处理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问题上深陷先后论、工具论、机械论等二元论困境。二元论的症结不仅割裂了“学”与“用”内在的一体性,而且难以确保学习者所获学习结果的实践性。“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关系,旨在重估行动、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作为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论不仅勾勒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实践转向的趋势、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文化内蕴的力行认识论传统等依据。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不仅是理解中国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缘起的重要议题,在回应图书馆领域史学研究的“双重困境”方面,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梳理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的相关文献和研究主题发现,本课题难点在于庞杂的线索、社群与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介入等。由此,本研究吸收“世界体系理论”“书籍交流圈”等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一个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组成的理论视角,并阐述这一理论视角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界对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研究的整体理解和把控能力。研究发现,“专业交往”到“文化外交”的视角渐变是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的核心轴线,以此可以将这段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帮助我们把握不同时期的交往脉络、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表1。参考文献73。  相似文献   
3.
美国主日学校图书馆是十九世纪基督教传教活动的一种辅助设施,以向儿童进行宗教和伦理教化为主要目的。作为公共图书馆兴起以前重要的图书馆形态,其定位、功能与作用值得系统深入的研究。主日学校图书馆的创设始于19世纪初期,1850年左右成为美国提供宗教文献和儿童读物的主要渠道,其广泛建立和发展一直持续到1880年,之后日渐式微。主日学校图书馆藏书重点由宗教文献向通俗童书过渡;分类编目处于草创阶段,较为粗略;读者服务规章严格,以闭架借阅为主;率先向儿童免费开放,是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基石;培养儿童阅读习惯,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突破阶级、种族和性别壁垒,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民主、平等与包容等服务理念的形成;遍布美国各地,奠定了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表1。参考文献38。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explored factors that best predict intentional nondisclosure by counselors‐in‐training (CITs) during onsite supervision, including social judgment about one’s supervisor, the supervisory working alliance (SWA), and supervisee attachment styles. Stepwise regression in a sample of 146 CITs revealed that the SWA and supervisee attachment avoidance predicted 60% of the variance in intentional nondisclosure.  相似文献   
5.
摘要:第65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6000余名运动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会,中国大陆地区也有上百名学者参加会议。年会的两场主报告分别是“体力活动对癌症的预防与治疗:证据现状”和“体力活动行为改变和健康促进的历史与亮点”。与年会同时举办的第九届“运动是良医全球大会”和“肌肉肥大与萎缩基础科学全球大会”。年会亮点之一是全面解读了最新发布的2018年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专家咨询委员会(201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2018PAGAC)科学报告。此是在2008PAGAC科学报告的基础上审读近10年运动科学领域中研究成果后完成的,将为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第2版体力活动指南提供依据。2018PAGAC科学报告提供了运动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梳理了静坐少动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对今后运动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认真学习领会2018PAGAC科学报告将对我国科学健身领域的研究和成果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美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和价值观危机的显现,价值观教育在美国高校中呈现出日渐复苏的迹象。在具体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美国高校探索出了课程教学的路径、社会服务的路径、品格塑造的路径以及多元整合的路径。尽管很多美国高校在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在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和“顶层设计”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VAR模型等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向量误差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为:(1)协整检验与向量误差模型分析显示,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长期协整关系,这种均衡关系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当均衡关系发生波动时,当期以-1.744 073倍的力度对前一期偏离状态进行调整,将其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2)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体育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国民经济增长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3)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国民经济波动对其自身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均产生负效应,体育产业对于自身冲击的脉冲响应呈正相关趋势,并且能够迅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方差分解显示,国民经济在其自身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呈逐渐增大之势,体育产业的影响则呈逐渐减小之势。最后,提出了"识别均衡关系:促进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互惠共生发展"、"衡量脉冲响应:降低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负效应"、"重视方差分解:权衡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影响因素相对性"、"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制度环境"等促进国民经济与体育产业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0,(13):31-33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的增强,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辅导员应该立足于主体间性,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积极建立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的双向性情感、精神和人格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Teacher burnout is a growing phenomenon that may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ny studies have conceptualized teaching as a high-contact profession and, focusing on the emotional exhaustion dimension of burnout, they have highlighted the relation with students as a key dimension of teachers’ str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riginal instrument (TSS-Sr) to measure teachers’ stress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ir pupils. It provides the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cale. Results support a model of measurement of teacher social stress based on four dimensions: verbal aggression, dislike students, awkward reactions, demanding requests. Implications about the use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this instru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How can universities build ongoing,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able to withstand th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of study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at students’ ongoing attachment to their university, based on positive feelings towards the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udent experience. This ongoing attachment is conceptualised here as students’ affective commitment towards their institution. Using an online survey-method and a research sample compri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three factors which drive students’ affective commitment towards their institu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 students’ affective commitment towards academics and students’ calculative commitment towards the institution; factors which draw from the relational literature. A third factor, commitment balance, was developed within this research. Commitment balance occurs when a student’s commitment to their university is perceived to be reciprocated by the university’s commitment to the stud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commitment bal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 of students’ ongoing attachment to their institu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commitment balance is a key idea to consider within relational studies generally, but has a particular relevan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 Commitment balance reflects the pulse of reciprocity which energises rel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itu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reinforce how critically important it is for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The desired outcome is to enhance the student experience, create positive attachment between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student ret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