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1084篇
科学研究   17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In contrast to ancient times, friendship is rarely discussed nowadays as a resource in moral education. Even within Aristotle-inspired character education, where it could naturally claim pride of place, its coverage is miniscule compared, say, to that of the emulation of moral exemplar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retrieve friendship as a moral educational concept: to explain how moral educational goals define and sustain deep friendships, and how the thorny issue of when friendships should be terminated is best understood in terms of considerations as to whether they have exhausted their educational potential. By arguing that education is the raison d'être of deep friendship, Kristján Kristjánsson shows how friendship is developmentally constituted and, in its most complete form as “character friendship,” educationally execute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riendship per se, but rather friendship at a certain developmental niveau (or level), with its specific developmental assets and liabilities: qualitatively differentiated according to its educational affordances. While operating within a broad Aristotelian framework, Kristjánsson devotes two sections to charting the moral educational liabilities that may dissipate even the most complete friendships, a topic mostly overlooked by Aristotle himself.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对目前国内外部分医院科研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医院的科研现状和发展规律,分析医院科研对医院的贡献,为提高医院科研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医院科研给医院带来的贡献包括科研产出和科研声誉;医院开展科研,在SCI发文量和专利获得量上,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良好的科研会提高医院在医院排行榜上的位置,提高医院声誉。  相似文献   
3.
对直流电阻电路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指出每种方法的特点.对于不同的电路,提出了解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评论文章常常是报刊的灵魂和旗帜,起着宣传和导向作用。正确掌握语言特点。能使文章锦上添花.增强宣传效果。语言风格符合作者身份,语言使用适应读者文化层次以及行文言语平和、文风活泼、文字洗练等是不断改进和提高评论文章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略论商务印书馆对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最负盛名的民营书局,其出版的《最新教科书》使“教科书之形式方备”。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出版中注意不断创新,领导着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的潮流,并长期处于教科书出版市场的“执牛耳”地位。同时,商务印书馆还为其他书局培养了大批教科书出版人才,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堪称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的“母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在中国爆发的立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主化运动,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试图以和平的手段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清末留日学生直接推动着中国立宪运动的进行。运动中,他们积极推动全国的立宪人士由分散走向联合,促成全国性立宪团体乃至政党的成立;以各种手段宣传立宪,进行宪政的启蒙;是推动全国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的进行。虽然他们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是,此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历史作用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使用的公平、效率、平等概念进行了区分厘定,然后对我国高校由于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但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复杂的公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学业成就机会,因此非常必要也非常急需建立以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教育公平观及相应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压力容器开孔补强为等面积补强法,计算比较繁复。而通过对GB150-89《钢制压力容器》的某些公式换算、推导,可得出开孔补强的快速判别式,δe>2δ和δe>1δ,计算相当简便。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在教育公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运动显示出美国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方面的含义: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平等、能力的平等和选择的平等,反映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策略有补偿教育政策与学校选择制度两种.鉴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与经济实力,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要以补偿措施为主,同时需要做出教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唐加勒克·卓勒德是杰出的哈萨克族进步诗人,是我国哈萨克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结合唐加勒克的生平和创作,将他短暂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全面展示了他的斗争经历和创作实绩,评述了诗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我国哈萨克文学的重要贡献,以及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