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3996篇
科学研究   67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98篇
综合类   30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634篇
  2011年   517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ABSTRACT

For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to be effective in the workplace, they require strong technical skills and the capability to operate across diverse knowledge landscapes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short-term study tour programme was utilised to enhance students’ inexplicit employability skills with a focus on managing complexity while developing agility and creativit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a programme, we examine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assessment task that was undertaken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via a study tour model. We achieved this by, first, introducing a purposely designed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assessment task, which focused on students presenting innovative ideas to peers and industry members. Second, we elicited student responses via a case study approach that incorporated mixed methods, utilising several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 prior to, during, and after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a study tour.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grating a purposely designed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assessment task, via a short-term study tour model, uncovered certain inexplicit employability skills, namely managing complexity, developing agility and creativity. We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support this insight, contributing to the mobi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field.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以本为本”等新要求,赋予了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新时代加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牢牢抓住专业化的能力建设,切实提升育人水平,方能从容应对新矛盾、新挑战,出色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  相似文献   
3.
侯爽 《体育科研》2019,(3):30-37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专项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体教结合”更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使得竞技体育人才逐渐从运动员这一单一角色向“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转变。研究以角色认同为切入口,探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角色的转变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影响。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员作为“学生-运动员”样本,选取国家乒乓球青年队及部分省市队队员作为职业运动员样本,使用结构化心理测量工具,对比两类受访者在运动与学业上的角色认同、心理倦怠与动机变量的差异。得出:在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同“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卷入程度更高;双重角色使运动员在运动任务与学业任务上的主观价值感存在差异,表现出双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对个体的整体人生规划并不冲突;双重角色之间的转化,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及其特点,探讨了该学科的薄弱之处,通过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人类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思考。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和反思性研究的学科特色,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理顺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学科方法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以致用的应用趋向,为体育学在社会实践的融合应用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对国内外的智库及智库人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目前我国智库人才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智库人才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工作经历等相对单一;第二,智库人才配置上缺少明确分工设置;第三,缺少智库人才的培养机制及交流平台;第四,智库人才聘用机制不够灵活。结合国内外智库人才配置情况,提出六点建议:(1)优化智库人才结构,建立具体分工机制;(2)打造学科专业多样化的智库人才队伍;(3)搭建人才交流平台;(4)创新智库人才管理机制及聘任机制;(5)完善智库人才评价体系;(6)设立知识库等专门的信息采集部门。以期能够实现我国智库人才的创新管理与培养,促进智库发展及建设,更好地解决我国各方面发展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建立高素养教师队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拓展第二课堂,采取"以文化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战略谋划,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把人才培养过程和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前置,是人才培养创改的必然趋势。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事物发展演变原理,对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理念、特质、课程设置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及就业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符合培养体育教师岗位情境的诸多要求,是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新动向,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层次科技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从论文、专利、重点实验室、著名企业、著名奖项和高影响力学术荣誉6个维度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判别指标,并以基因组学领域为研究实例,识别基因组学领域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通过对该群体进行国别、机构、代表性学者分析发现,全球约60%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在美国,主要聚集在布洛德研究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并培养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A. Doudna和Eileen Furlong等杰出学者。  相似文献   
9.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to offer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programmes; however, their implementation is not uncomplicated. Particularly where parts of a programme are delivered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academic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o change practices and develop a coherent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me are problematical.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eam-based academic development activity aimed at improving student experience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me by seeking to resolve pedagogical, organisational and structural tensions. The activity is in the form of a Change Laboratory, a formative intervention method that builds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Using this approach,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analyse and discuss the programme in a neutral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not available in acade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t the micro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teacher.  相似文献   
10.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创新教育观念;其次,政府应通过制定系列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等措施强化对合作办学的扶持力度;第三,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改革教育管理制度体系;第四,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体系;最后,建立"多主体、全方位、动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