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丁于俭 《江苏教育》2012,(Z1):35-36
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读罢《故都的秋》,颇有感慨.我一向认为在郁达夫的眼里他与秋姑娘经历了相思、相见、相恋,最终坦诚地向秋姑娘求婚.这个说法,有人以为新颖而且诱人,也有人以为牵强,一千个观众自然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由他去了.更何况宋玉的心中、杜牧的心中、欧阳修的心中、李商隐的心中、郁达夫的心中,乃至毛泽东心中的秋都不一样.大家们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于是记起一次好友聚会. 那一回好友聚会,不知怎地,谈起了一个孩子气十足的话题:春与秋,哪一个季节最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