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受到各种思潮的强劲挑战,其根源既有社会急剧变革的客观因素,如社会转型、所有制结构转变、阶级阶层分化等,也与我们非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拓宽马克思主义阶级支撑、经济基础;构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模式是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李玉峰  丁忠毅 《科教文汇》2007,(9Z):142-142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受到各种思潮的强劲挑战,其根源既有社会急剧变革的客观因素,如社会转型、所有制结构转变、阶级阶层分化等,也与我们非理性对待马克恩主义有关。拓宽马克思主义阶级支撑、经济基础:构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模式是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主动作为和积极行动。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负责任大国,致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空间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载体,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西部边疆地区因其丰富的能源禀赋特别是清洁能源禀赋和碳汇能力而在国家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碳汇生产、低碳经济中的空间地位日益凸显。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碳排放增量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硬约束之间的矛盾、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禀赋不足、能源转型的潜在安全风险、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供给不足,是制约其空间优势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更好发挥西部边疆地区在碳中和进程中的空间优势,需进一步完善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战略体系,强化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推动西部边疆地区较早实现碳中和的战略供给。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建设已上升至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根据当前国际软实力竞争态势和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准确定位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战略目标,并根据中国软实力建设资源禀赋的特点,合理选择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举措与推进的优先序,是充分发挥中国软实力建设后发优势、实现软实力水平持续快速提升的关键。中国软实力建设战略的基本框架,主要涵盖战略目标定位、主要战略举措两方面的内容。从"资源禀赋—行为能力"分析框架审视,中国软实力建设方略主要包括软实力资源开发和资源运用能力两大战略举措集群。在软实力建设的优先序选择上,应以着力推进执政党、政府和民众价值观转型与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全面制度创新,内聚民心,外增互信,实现软实力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受到各种思潮的强劲挑战,其根源既有社会急剧变革的客观因素,如社会转型、所有制结构转变、阶级阶层分化等,也与我们非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拓宽马克思主义阶级支撑、经济基础;构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模式是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国家软实力日益成为中国大国成长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有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针对性。从资源禀赋—行为能力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正义性、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奠定了硬基础、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等方面;而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约束因素则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西方国家和某些周边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的需要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忧虑和掣肘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路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增强一国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国内外研究中国软实力的文献大幅增加.其中关于中国软实力建设路径的探讨,对促进我国软实力科学发展最富借鉴意义.本文在重点梳理中国软实力建设优势、约束条件与推进路径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做了简要评析,并从现代国家建设与和平发展战略的高度,初步探讨了推进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