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迟子建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在叙事艺术上着意经营,擅长以温情的笔调讲述“东北家园”伤怀之美故事,尤其是对童年情结梦忆、生态文学写作、精神生态追怀的书写,独具特色富于美学意味,由此建构了她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使读者在阅读中分明感觉到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审美,卓尔不群、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史蒂芬·霍金关于"名望"的定义,将知名度和美誉度量化成为数据表征.进而探讨评估知名度、美誉度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宽进严出”是民间办学的传统经验。实行“宽进严出”不是短暂策略或权宜之计,对于扩大生源、积累办学资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更有力地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在贯彻实施中要解决扩招初中毕业生和毕业生安置就业问题,实现宽严适度,持续进出。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启蒙主义小说的先驱者,其创作中深厚的人道主义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张力。鲁迅在他创作的前期,在哲学思想基本观念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小说与杂文的方式,对封建宗法社会价值体系与话语方式的核心作了整体系否定,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病症作了精细观察和深刻解剖。事实表明,研究鲁迅人道主义与前期创作的关系,是解读鲁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伤逝》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始终活跃,因此,对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作再讨论,以接近或符合文本凸现的意义十分必要。以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理论作参照的分析,意在揭示《伤逝》文本外化着鲁迅“历史的中间物”思考,呈现出超越男性中心意识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王朔创作及其笔下人物的审视,从“新写实主义”角度,对作家的文学审美作了评述,对社会转型期都市青年蜕变的人格及其人生作了探讨,并且指出王朔的创作,在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探索性。  相似文献   
7.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迁院校对西部地区教育、人才、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初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21世纪西部大开发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个硕士,两度留学欧美进修深造,回国之后一举获得在职申请的博士学位。这是谁呢?他就是重庆大学电机系的中年教师李文源。两代人的“博士梦”这还得从他的父亲李城干说起。李城干在抗战前考进当时重庆市最有名气的教会学校——求精中学。那所由美国人办的学校里,聘有博士当教师,很令人羡慕。李城干心想:有朝一日出国留学,也要戴顶博士帽子回来,给咱中国人争口气。但不久就爆发了抗日战争,李城干连大学门坎也没有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历史反思与考察,较为详备地探讨了胡风历史悲剧的政治、思想、个人的原因。从而确信,文学探索的路应是多样的,它与生活之路一样丰富,文学应该有正常的的氛围与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丁伟华,一位仅有初中学历自称为"山巴佬"的大学资深教师,其六十年的教师之旅,传道授业,成绩喜人。改革开放肇始,即致力于晚清西南宿学莫友芝之学术研究。多年来,丁先生还创作了数百首古典诗词,为中华诗词的重振奉献了绵薄之力,其风雨人生永远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