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丁裕国 《百科知识》2009,(16):32-32
在科学处于蒙昧时期的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及其规律性虽然知之甚少,但古人对自然界的各种(气象)现象早就有所关注。仅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对诸如天气或气候演变等种种自然现象和经验性规律的描述,在不少典籍中几乎都有所反映。这些经验性记载或文学性描述,尽管并未揭示出具有普遍规律的自然奥秘,  相似文献   
2.
科学创见     
即使科学进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世界已经铺满了鲜花和橄榄枝,我们也无法回避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撰文<科学与技术不能混为一谈>,意在深刻阐明"科学"并不等同于"技术",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技术的本质在于"求实".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球变暖正在加剧的事实已经非常清楚。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更加肯定了全球持续变暖的事实及其成因。例如,通过对北极2000~2006年的卫星照片分析表明,北极永久海冰层正以每10年7%~10%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极端气温指数变化情况预估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王冀  江志红  丁裕国  张金玲  张霞 《资源科学》2008,30(7):1084-1092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IPCC-AR4),分析了在高(SRES A2)、中(SRES A1B)、低(SRES B1)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21 世纪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是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其中霜冻日数和温度年较差呈减少趋势,生长季指数、热浪指数和暖夜指数是增加趋势。在高排放(A2)情景下,中国地区各极端气温指数增加(减少)趋势最明显,低排放(B1)情景下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最小。在2075年前,极端气温指数在A1B情景下的变化幅度要大于A2情景下的变化,2075年之后,却与之相反。在各极端气温指数中,热浪指数(HWDI)和暖夜指数(TN90)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霜冻日数(FD)和生长季指数, 气温年较差(ETR)变化最小。在空间分布的特征上,极端气温指数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温度年较差除外),变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变化率逐渐增大,其中西北的极端指数变化率高于东北,只有暖夜指数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出现了变化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6.
你能够想象:为了随时随地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人们把太阳能电池喷刷在墙壁上、打印在纸张上,甚至是印刷在衣服上吗?不要以为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把这种“想象”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7.
科学创见     
众所周知,文艺的生命在于创作,在于生活源泉,在于作家的灵感.文艺作品.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样,科学创见(造)也在于长期的潜心钻研,更在于研究者的科学灵感.没有闪耀火花的科学灵感,大脑中的知识就不可能成为某种"升华"后的产物,具有新意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诞生.因此,科学的生命也在于创作(或创见或创造),在于洞察和发现.创见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没有创见,科学事业就不可能前进.在科学研究中,知识信息量的多少,固然是必要的基础,但仅有广博的知识未必能完成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8.
科学创见     
众所周知,文艺的生命在于创作,在于生活源泉,在于作家的灵感。文艺作品,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样,科学创见(造)也在于长期的潜心钻研,更在于研究者的科学灵感。没有闪耀火花的科学灵感,大脑中的知识就不可能成为某种“升华”后的产物,具有新意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诞生。因此,科学的生命也在于创作(或创见或创造),在于洞察和发现。创见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没有创见,科学事业就不可能前进。在科学研究中,知识信息量的多少,固然是必要的基础,但仅有广博的知识未必能完成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文艺的生命在于创作,在于生活源泉,在于作家的灵感。文艺作品,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样,科学创见(造)也在于长期的潜心钻研,更在于研究者有科学的灵感。没有闪耀火花的科学灵感,大脑中的知识,不可能成为某种“升华”后的产物,具有新意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诞生。因此,科学的生命也在于创见(造),在于洞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