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小学历史课,对于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说,学习他们没有经历的遥远事件是比较困难的。但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利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历史课,导语如果带有启发性,内容和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北京人》之前,我环视全班同学说:谁能把同学之间的面貌特征说一说,待同学们发言后再引导:“现在人们长得漂亮,穿得美观,你们知道70——20万年前的北京人——我们的祖先是  相似文献   
2.
3.
万英华 《考试周刊》2011,(86):222-222
很多美术老师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从内省的角度.设想每一个学生都会像我们自己一样那么关心和热衷于美术.认为我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所有学生也应该掌握。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由此造成对学生成长缺乏关注。“新课程”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研究教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两个倾向:一是研究教师如何教.二是研究学生如何学。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儿童本身。习惯于按照成人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去理解儿童.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因此.解读儿童是我们研究教学的前提.解读儿童的角度是多维的。如校园流传的童谣、儿童的日常话语、儿童的作文等。而儿童绘画作品无疑是儿童对自我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本文拟从一年级儿童的几幅绘画作品入手.试图对当代儿童进行解读.以期抛砖引玉.旨在希望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能走进儿童世界去认识儿童.并基于对当代儿童的解读去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