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京津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的资源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知己知彼”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着力解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寻找并构建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3.
股份合作制在我国是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农民在特定宏观制度框架约束下,根据现实利益诱致所进行创新的微观制度安排。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了肯定,“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股份合作制是依法实行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资本是以股份为主构成,职工、股东共同劳动,实现按资按劳分配、权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  相似文献   
4.
产业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主体、客体和载体构成了产业系统。在现实的产业实践过程中,客体和载体即物的要素日渐凸显,而主体即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却有被忽视的倾向。通过对产业主体及其意义的阐述,论证了产业主体在产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产业与产业主体相互异化的现状,提出了尊重产业主体的价值是构建和谐产业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机器、产业与人的本质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也标志着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作为劳动资料的机器促使生产活动直接社会化,而生产的社会化则是产业诞生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产业公开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机器就是这种展示的物质基础。因此,机器和机器体系是产业哲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6.
年初,整个世界被一项生物技术的成功应用闹得沸沸扬扬.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伊恩·威尔姆特领导下的一个科研小组七个月前利用克隆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一只小绵羊“多利”(Dolly),无独有偶,三天后出版的《华盛顿邮报》又报道了美国俄勒冈州灵长类研究中心唐·沃尔夫领导的科研小组用克隆重技术培养的两只猴子已于去年八月降生,至今已半岁有余.二则报道一出,朝野野惊,一时间誉之者有之,毁之者也不少.对美国519位成年人的民意测验表明,87%的人反对将克隆技术用于人体研究,只有6%的…  相似文献   
7.
走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误区万长松,樊玉红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核心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讨可谓汗牛充栋,见仁见智。理论界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诸多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案。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股酉方教条主...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级人才的素质和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在博士质量调查工作中发现,目前博士生普通奖学金标准偏低,科研和生活经费来源渠道少,资助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贫困”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博士质量的瓶颈。必须深入推进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不断完善博士生科研和生活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看,当下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任何"中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并不存在着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它们只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是单纯的顺应自然,而是顺应和改造的统一,关键是人要把握好受动与能动之间的主动性,或者说是辩证的主动性.因此,我们需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困境,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国内和国外文献对PPP模式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对当前我国学者对PPP模式理论基础研究中较为统一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PPP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究,最后对我国大力推行PPP模式的效用问题进行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