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活动背景】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注意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进来。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注意力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而言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父母情感温暖对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亲情感温暖分量表、母亲情感温暖分量表及积极心理品质评价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深圳市某所初中241名随迁子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情感温暖与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亦与其积极心理品质有显著正相关,随迁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2)积极心理品质在随迁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心理辅导室,笔者经常看到情绪抑郁或焦虑的孩子,年纪轻轻却心事重重。曾经,一位九年级的男生走进心理辅导室,流着泪诉说:最近过得很不开心。细问之下,原来这位男生有位控制欲非常强的母亲,比如当他写作业时,母亲会经常走进他的房间,看看他在做什么。我想,长此以往,这位男生内心一定会非常无助和崩溃。无独有偶,曾经还有位高中生,忐忑地走进心理辅导室,向我说:老师,我最近很焦虑。  相似文献   
4.
《心灵奇旅》是一部优秀的心理治愈系动画电影,对于职场中疲惫的“打工人”具有神奇的疗愈作用。该动画片相对专业地诠释了人格特质、生涯教育、心流与工作狂、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概念,将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动画人物及场景,稍加利用就可以转化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从人格特质、生涯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自媒体的新生力量,人性化的设置使得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高达6亿,而大学生成为使用微信软件的主要群体。正是因为大学生目前使用微信的现状决定了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尝试论述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深秋的一个周末,我乘坐地铁回家,突然被一个孩子的哭声打断了。只见一位小男孩正被母亲厉声责骂:“你看看,期中考试成绩这么差,真不知道你上课时干什么去了?下次再这样,周末就不准出去玩,待在家里好好看书!”男孩的父亲在一旁接话了:“之前,我就对你说过,别给他报那么多兴趣班,你不听,能怪孩子吗?”母亲听后,更是火上浇油,向父亲吼道:“这么说,你是怪我啦?孩子考不好,你也有很大责任!总说工作忙,功课辅导时,你又在哪里?”孩子听见他们吵了起来,哭得更厉害了。看着孩子一脸的茫然和无助,不禁令人心疼!  相似文献   
7.
【活动理念】初中生经历了小学的学习阶段,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这些学生进入初中后,相比小学而言,面临着更多的学科以及更多、更难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初中生培养思维能力以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呢?当前正在推行“双减”政策,既要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又要让学生学得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这节“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妙招”的心理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8.
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关于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且从心理干预、团体辅导两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干预对策,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归类,综合应用传统干预方法和积极心理干预开展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并验证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较过去优越得多,他们在学习中理应感受到幸福。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在咨询室里接待了大量学生咨询个案,原以为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应该开心才对,实际上,许多学生感受到的是焦虑,甚至是痛苦。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正日趋成为教育难题。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曾经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上海一位六年级的男生因为没有做完作业,被母亲批评,就和母亲赌气说:“我还不如死了呢!”母亲非但没有安慰儿子,反而反唇相讥:那你死就死了,活着也是浪费粮食!母亲没想到儿子真从楼上跳了下去,令人扼腕痛惜!很多父母总是喜欢使用激将法“激励”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