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当代女性小说中有关"人工流产"的文学叙事,展现了部分女性独特的生命感受及其文化境遇.这类叙事从生命本体出发,揭示出女性在事件中空前孤独的生命焦虑,及由此可能激发的生命自主和性别自觉意识;同时也书写了与其性别身份密切相关的生命关怀精神.流产叙事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映现出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制约机制,张扬了突破既有文化规范、反抗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生命力压制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生平事迹难以详考,但基本可以确定她曾经历了不如意的婚姻。朱淑贞出身仕宦人家,幼时居于钱塘。她清才丽质,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少女时代梦想的是才貌双全善解人意的夫婿,在《秋日偶成》、  相似文献   
3.
岁月荏苒,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迄今已经整整十年。当年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国别、民族、肤色和信仰各异的朋友们相聚怀柔的动人情景,今天依然如在目前。同样是1995年,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女性文学委员会”宣告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女性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女性文学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另-种极端也值得警惕有些持女性主义极端理论的人,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这类女性研究者,其潜意识中隐藏着以男性文化视域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践存在着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斗争、政治斗争构成社会生活重心之所在。感时忧国,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创作,成为新文学主流。如果说这种文学选择正体现着历史的必然性的话,那么,上海沦陷前后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则可视为历史的偶然性为作家个人、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的...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性别作为学界的一个话题即已出现,但主要是在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电影领域。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传播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空前活跃,其作用也愈益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所编制的各种形象集媒介信息产品和媒介权力于一身,日渐成为媒体受众无法抗拒的存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面临问题与挑战:一是如何理解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使二者得到有效的沟通;二是如何改变重复性研究较多的状况,加强女性文学研究的学风建设和学术创新能力;三是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如何处理好性别分析与文学的审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今后,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在联系实际、端正学风、注重审美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还有待于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有关“离散”的华文文学讨论中,20世纪北美华文女作家的创作被认为是用文学想象的方式探讨华人移民女性的性别身份与族裔身份的双重“问题”而成为热点。本文结合两代北美华文女作家的代表作,分析“离散”的具体内涵及其演变,以期丰富研究界有关“离散”概念的思考,同时探讨女性主义话语在“离散”论述中所具有的理论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写作中,身体常常不同程度上成为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武器",但部分年轻的"80后"女作家的书写却显示出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春树、张悦然等较有影响的年轻女作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她们有关身体的书写不像女性主义写作那样具有鲜明的性别政治意味或意识形态色彩,其借助身体所表达出来的性别姿态常是比较含混而稚嫩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性传统命运及其文学选择乔以钢人类生活本身是由男女两性共同拥有的,然而,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的文学创作,其参与者多为男性。女子之中,偶有与文学结缘者,其创作亦不过只能成为男性建造的正统文学大厦中点缀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