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信息与媒体的思考乔立恭(宁夏大学物理系·银川·750021)对于媒体、信息及其关系的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此外,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和普及,也引起了哲学界对信息的关注并在哲学的领域内对其进行了研究。对于从事电化教育,教学技术和媒体设计的实际工作者来说,...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中美学素养地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提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观念是美学素养的培养,并对其理由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教育技术学在宁夏大学二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揭示这一学科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征 ,从而显示中国本土的教育技术学是如何传承老一辈学者开创的中国电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并对日后的发展进程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求实创新     
本文作者从自己和南国农先生的交往中谈了南先生的求实创新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于诠释学的方法 ,将美国的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放在社会文本中作出解读和诠释 ,提出美国的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美国从实现工业化社会之后 ,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期间开启的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也是在信息技术产品社会化导致教育空间极大扩展之后 ,对如何有效开发、探索这一新领域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上要求的呼应。在对中、美作出比较之后 ,提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业已扩展了的教育空间 ,为当前中国建设提供相适配的人力资源。学科属性是人文的 ,在方法上不囿于文科、理工科的限定 ,而是调动我们自身一切可以调用的知识资源去研究处置问题。我们把教育技术学定位为对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教育活动的再次审视和研究 ,是和教育学科中现有教育理论并行不悖的另类研究视点。因此 ,教育技术学关注的是全部教育行为 ,不是学科教学论的一个新演化的分支。  相似文献   
6.
在《电化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本文作者之一曾以《对信息与媒体的思考》为题,就媒体与信息的关系,特别是就媒体对信息的承载范围、承载能力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提出“匹配”这一概念用于确定媒体与信息在承载能力上的特点。本文将从信息运动的机制上对信息的传递(编码)与信息的接收(解码)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中的几个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最早出现在6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今的教学设计已经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并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北美地区,热心的倡导者们做出了推广使用教学设计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上分析了美国当前教育技术学的意识形态基础——基于非生命的理化技术的技术主义的产生、成就、特点以及对今后发展的制约,提出了我们应该在人文主义的观念指导下看待学习现象,也就是把人的学习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学习结果是这一过程的暂态。在实践工作上则应追求技术主义的目标,也就是寻求学习者获取某些特定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过 2 0年持续不懈的坚持奋斗 ,在迎来百期之庆的同时 ,伴随着中国电教事业的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也成为具有自己学术特色的核心刊物。这是《电化教育研究》编辑部这个集体埋头苦干、不等不靠、长期坚持的结果 ,也体现了中国电教人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历史上 ,2 0年只不过是一瞬间 ,可是人生又有几个 2 0年 ?这是整整两代人持续努力奋斗的成果。作为《电化教育研究》的读者和受益者 ,我应该向这些在幕后为繁荣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人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电化教育研究》作为核心学术刊物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进展中对电化教育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复杂系统演化的观念分析美国教学技术的特点之后 ,阐述了对电化教育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